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0-12页 |
绪论 | 第12-33页 |
一、 本文选题的意义与思路 | 第12-14页 |
二、 本文相关资料与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31页 |
三、 本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 第31-33页 |
上篇 | 第33-135页 |
第一章 陆贾:六朝吴郡陆氏家族的文化奠基者 | 第33-45页 |
第一节 “功德相参,天人合策”:陆贾苞举万物、贯通三才的天道观 | 第34-36页 |
第二节 “逆取顺守,仁义为本”:陆贾以儒相统的政教观 | 第36-39页 |
第三节 “统物通变,因世权行”:陆贾因时制宜的实践观 | 第39-42页 |
第四节 “陆子优繇,从容暇豫”:陆贾若即若离的出处观 | 第42-45页 |
第二章 儒学实践的两条路线:吴晋时期吴郡陆氏家族的盛衰浮沉 | 第45-61页 |
第一节 “在乱犹显,意不忘忠”:吴郡陆氏家族追求事功的路线 | 第45-51页 |
第二节 “玄静守约,冲退澹然”:吴郡陆氏家族崇尚节操的路线 | 第51-56页 |
第三节 机、云兄弟与晔、玩兄弟的分野:两晋时期吴郡陆氏家族文化转型的契机 | 第56-61页 |
第三章 崇儒博学与顺乎时变:南朝时期吴郡陆氏家族的文化建设 | 第61-78页 |
第一节 “崇儒博学,会通三家”:南朝时期吴郡陆氏家族的学术开拓 | 第61-67页 |
第二节 “顺乎时变,南北交融”:南朝时期吴郡陆氏家族的文化交流 | 第67-72页 |
第三节 “儒学根柢、渐入清丽”:南朝时期吴郡陆氏家族的文学递嬗 | 第72-78页 |
第四章 既故且新的中和品格:六朝吴郡陆氏家族的文化特征 | 第78-95页 |
第一节 即离之间:六朝吴郡陆氏家族的时代特征 | 第78-82页 |
第二节 南北兼综:六朝吴郡陆氏家族的地域特色 | 第82-85页 |
第三节 家国一体:六朝吴郡陆氏家族的家族意识 | 第85-91页 |
第四节 众学并举:六朝吴郡陆氏家族的文化成就 | 第91-95页 |
第五章 儒玄相济的文学理论形态:六朝吴郡陆氏家族的文学批评 | 第95-120页 |
第一节 “缘情绮靡”:陆机《文赋》的文学自觉论 | 第96-103页 |
第二节 “文贵清省”:陆云《与兄平原书》的文学境界论 | 第103-114页 |
第三节 “识文情状”:陆厥《与沈约书》的诗歌声律论 | 第114-120页 |
第六章 “二陆”文学创作比较:六朝吴郡陆氏家族“双子星座”的分野 | 第120-135页 |
第一节 古诗乐府与诗经楚辞:机、云兄弟拟诗对象比较 | 第121-126页 |
第二节 以赋为诗与以诗为赋:机、云兄弟创作手法比较 | 第126-130页 |
第三节 浑灏沉厚与清丽玄远:机、云兄弟诗文风格比较 | 第130-135页 |
下篇 | 第135-235页 |
第七章 六朝吴郡陆氏家族相关资料整理 | 第135-192页 |
第一节 吴郡陆氏家族世系表 | 第135-148页 |
第二节 六朝吴郡陆氏家族姻亲表 | 第148-150页 |
第三节 六朝吴郡陆氏家族成员著述表 | 第150-166页 |
第四节 六朝吴郡陆氏家族成员著述现存版本知见录 | 第166-171页 |
第五节 陆云《与兄平原书》内容整理 | 第171-192页 |
第八章 六朝吴郡陆氏家族相关问题考述 | 第192-235页 |
第一节 吴郡陆氏家族籍贯考 | 第192-195页 |
第二节 陆机入洛时间、原因、次数考——兼论左思《三都赋》的完成时间 | 第195-204页 |
第三节 六朝吴郡陆氏家族成员所预文学集团及其活动 | 第204-219页 |
第四节 陆机《拟古诗》考论 | 第219-235页 |
结语 | 第235-237页 |
参考文献 | 第237-250页 |
附录:六朝吴郡陆氏家族年表 | 第250-394页 |
后记:解脱的沉沦与沉沦的解脱 | 第394-395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3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