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隐逸诗研究
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研究史综述 | 第12-14页 |
第三节 本文的探索 | 第14-16页 |
第二章 隐逸思想探析 | 第16-26页 |
第一节 隐逸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第二节 隐逸思想渊源 | 第17-26页 |
一、 隐逸与《易经》 | 第17-22页 |
二、 儒家隐与道家隐 | 第22-26页 |
第三章 隐逸诗述论 | 第26-33页 |
第一节 隐逸诗界定 | 第26页 |
第二节 隐逸诗人界定 | 第26-27页 |
第三节 隐逸诗发展简论 | 第27-33页 |
—、先秦隐逸诗概述 | 第27-31页 |
二、两汉隐逸诗概述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六朝隐逸探源 | 第33-48页 |
第一节 时代的产物 | 第33-36页 |
第二节 自然情结 | 第36-38页 |
第三节 对个性和自由的追求 | 第38-43页 |
第四节 生命意识 | 第43-45页 |
第五节 佛隐合流现象 | 第45-48页 |
第五章 魏晋隐逸诗研究 | 第48-92页 |
第一节 曹魏隐逸诗研究 | 第48-63页 |
一、 三曹隐逸思想及诗作 | 第48-49页 |
二、 玄言与隐逸诗 | 第49-51页 |
三、 竹林七贤与隐逸诗 | 第51-63页 |
第二节 西晋隐逸诗述论 | 第63-70页 |
一、 朝隐与道隐的矛盾及其调和 | 第63-65页 |
二、 招隐诗 | 第65-66页 |
三、 避世与远祸 | 第66-68页 |
四、 游仙与隐逸 | 第68-70页 |
第三节 东晋隐逸诗述论 | 第70-92页 |
一、 隐逸的复杂情态 | 第71-72页 |
二、 玄学对隐逸的浸染 | 第72-73页 |
三、 佛教对隐逸的促进 | 第73-82页 |
四、 陶渊明“隐逸诗人之宗”考论 | 第82-92页 |
第六章 南朝隐逸诗研究 | 第92-122页 |
第一节 晋宋之交隐逸诗发展流程 | 第92-105页 |
一、 山水诗与隐逸诗关系 | 第93-95页 |
二、 “山水”情结流变与隐逸诗题材转变 | 第95-96页 |
三、 谢灵运的山水诗与隐逸诗 | 第96-104页 |
四、 “元嘉三大家”隐逸诗比较 | 第104-105页 |
第二节 齐梁隐逸思潮与隐逸诗创作 | 第105-119页 |
一、 齐梁隐逸诗新变 | 第105-107页 |
二、 齐永明体与隐逸诗创作 | 第107-110页 |
三、 齐梁隐士的诗 | 第110-111页 |
四、 萧氏家族隐逸思想与隐逸诗创作 | 第111-119页 |
第三节 陈代隐逸诗创作群体 | 第119-122页 |
第七章 北朝隐逸诗研究 | 第122-126页 |
第一节 北朝墓志与隐逸 | 第122-123页 |
第二节 北迁文人隐逸诗 | 第123-126页 |
结语 | 第126-12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27-131页 |
附录:六朝隐逸文学系年 | 第131-217页 |
编年主要参考资料 | 第217-218页 |
致谢 | 第2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