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三系不育系天丰A对螟虫和稻瘟病抗性改良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缩略词表第11-12页
1 前言第12-25页
   ·籼型三系不育系的研究进展第12-15页
     ·籼型三系不育系的发展历史第12-13页
     ·籼型三系不育系的类型第13页
       ·细胞质来源分类第13页
       ·败育类型分类第13页
     ·籼型三系不育系选育的方法第13-14页
       ·远缘杂交核置换第13-14页
       ·回交转育第14页
       ·人工制保第14页
     ·籼型三系不育系的育种目标第14-15页
       ·突出品质第14页
       ·提高抗性第14-15页
       ·重视异交率第15页
   ·分子标记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第15-16页
     ·分子标记的类型第15页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的原理及优越性第15页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第15-16页
       ·回交育种第15-16页
       ·MAS聚合育种第16页
   ·水稻稻瘟病研究进展第16-23页
     ·稻瘟病的概述第16页
     ·稻瘟病菌的研究进展第16-19页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别第17页
       ·稻瘟病菌的致病机理第17-18页
       ·稻瘟病菌致病性变异原因第18-19页
     ·水稻稻瘟病抗性的研究进展第19-23页
       ·水稻抗稻瘟病的机制第19页
       ·稻瘟病无毒基因的研究进展第19-20页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的研究进展第20-23页
     ·水稻抗稻瘟育种的方法第23页
       ·杂交育种第23页
       ·诱变育种第23页
       ·生物技术育种第23页
   ·转Bt基因水稻的研究进展第23-24页
     ·Bt基因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水稻中的应用第23-24页
     ·转cry1C~*虫水稻的培育第24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4-25页
2 材料和方法第25-35页
   ·实验材料第25页
     ·亲本材料及来源第25页
     ·用于组合测配的恢复系材料和对照品种第25页
   ·实验方法第25-35页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技术路线第25-28页
       ·抗稻瘟病不育系田间回交及MAS技术路线第25-26页
       ·抗螟虫不育系田间回交及MAS技术路线第26-27页
       ·抗稻瘟、螟虫基因聚合不育系的选育路线第27-28页
     ·DNA样品的微量提取法第28-29页
     ·PCR反应程序和分子标记第29页
     ·保持系遗传背景的分析第29页
     ·不育系花粉育性、自交结实率及异交结实率的考察第29-30页
     ·稻瘟病抗性鉴定第30-31页
       ·病圃第30页
       ·田间设计第30页
       ·自然诱发第30页
       ·调查及分级评价标准第30-31页
     ·田间自然条件下螟虫抗性鉴定第31-32页
       ·稻纵卷叶螟危害的调查第31页
       ·二化螟和三化螟危害的调查第31-32页
     ·不育系和保持系的田间种植和选择第32-33页
       ·抗稻瘟和抗螟虫不育系及保持系的田间种植和选择第32页
       ·抗稻瘟、抗螟虫的三基因聚合不育系及保持系的田间种植和选择第32-33页
     ·测配材料的田间种植第33-34页
       ·测配恢复系和不育系的田间种植第33-34页
       ·测配组合的田间种植第34页
     ·水稻农艺性状的考察和稻米品质分析第34页
       ·水稻农艺性状的考察第34页
       ·稻米品质分析第34页
     ·DUS的测定第34-35页
3 结果和分析第35-71页
   ·分子检测和株系选择第35-39页
     ·抗稻瘟病保持系的分子检测结果和株系选择第35-36页
     ·抗螟虫保持系的分子检测结果和株系选择第36-37页
     ·三基因聚合保持系的分子检测结果和株系选择第37-39页
   ·决选保持系株系的全基因组检测第39-42页
   ·决选不育系的育性表现第42-49页
     ·不同世代、不同地点的平均花粉育性表现第42-43页
     ·海南和武汉的花粉动态表现第43-49页
   ·决选不育系和保持系的主要农艺性状和稻米品质表现第49-55页
     ·决选不育系和保持系的主要农艺性状表现第49-53页
     ·决选保持系的稻米品质表现第53-55页
   ·决选保持系的稻瘟病抗性表现第55-58页
   ·决选保持系和不育系的螟虫抗性表现第58-59页
   ·华丰1A和华丰7A试繁种的异交率表现第59-61页
   ·华丰1A和华丰7A的DUS测定第61-63页
   ·决选不育系的组合测配效果第63-71页
     ·杂交组合的产量表现第63-66页
     ·杂交组合的主要农艺性状表现第66-70页
     ·部分杂交组合的稻米品质表现第70-71页
4 讨论第71-76页
   ·决选的7个不育系和保持系的评价第71-75页
     ·华丰1A和华丰1B第71页
     ·华丰2A和华丰2B第71-72页
     ·华丰3A和华丰3B第72页
     ·华丰4A和华丰4B第72-73页
     ·华丰6A和华丰6B第73-74页
     ·华丰7A和华丰7B第74页
     ·华丰8A和华丰8B第74-75页
   ·强优势组合的评价第75-76页
     ·华丰3A/成恢727第75页
     ·华丰4A/R066第75页
     ·华丰7A/华占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4页
致谢第84-85页
附录第85-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甘蓝型油菜全基因组SCAR标记开发及其应用
下一篇:β-胡萝卜素和α-生育酚加强的转基因水稻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