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6页 |
第一节 环境新闻的研究价值 | 第7-9页 |
一、 研究环境新闻的内在规律,有助于环保事业的发展 | 第7-8页 |
二、 研究环境新闻的历史变迁,有助于环境新闻的发展 | 第8-9页 |
第二节 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 第9-13页 |
一、 环境新闻业务研究 | 第9-11页 |
二、 环境新闻理论研究 | 第11-12页 |
三、 环境新闻史研究 | 第12-13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3-16页 |
一、 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 | 第13-14页 |
二、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4页 |
三、 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我国环境新闻的发展脉络 | 第16-25页 |
第一节 环境新闻的概念及发展 | 第16-21页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9页 |
二、 环境新闻的发展 | 第19-21页 |
第二节 《南方周末》及“绿色”版的发展历程 | 第21-25页 |
一、 《南方周末》的发展历程 | 第21-23页 |
二、 “绿色”版的创立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南方周末》绿色版内容分析及特点 | 第25-55页 |
第一节 研究路径的设计 | 第25-27页 |
一、 抽样 | 第25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25-26页 |
三、 考察类目 | 第26-27页 |
第二节 《南方周末》绿色版环境新闻的内容分析 | 第27-49页 |
一、 报道主题分析:覆盖面广,重视公众参与和理念文化 | 第27-30页 |
二、 报道地域分析:地域分布广泛,兼具国际视野 | 第30-34页 |
三、 报道倾向分析:文本叙述趋向中立,平衡报道成为主流 | 第34-36页 |
四、 消息来源分析:记者亲历成主要渠道,官方学界民间三足鼎立 | 第36-39页 |
五、 报道体裁分析:报道类型丰富多样,深度报道独树一帜 | 第39-42页 |
六、 报道视角分析:以政经视角为主导,其他视角较为薄弱 | 第42-44页 |
七、 贴近度分析:易读阅读成主趋势,时效性上仍须加强 | 第44-49页 |
第三节 绿色版环境新闻的“深绿”特征 | 第49-55页 |
一、 在广度上:由单一环境污染主题向多主题转变 | 第50-51页 |
二、 在深度上:由关注环境问题的危险性向风险性转变 | 第51-52页 |
三、 在人类和自然关系上:从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中心主义转变 | 第52-55页 |
第三章 绿色版“深绿”特点形成的原因 | 第55-67页 |
第一节 外在原因:受益历史,立足当下 | 第55-62页 |
一、 政治因素:环境法制建设的发展为绿色版提供法律依据 | 第55-57页 |
二、 经济因素:市场经济和媒介经营为绿色版提供经济后盾 | 第57-58页 |
三、 历史因素:环境新闻行政化和媒体NGO化是绿色版的前车之鉴 | 第58-61页 |
四、 社会因素:公民环境意识的增强为绿色版提供群众基础 | 第61-62页 |
第二节 内在原因:准确定位,坚守专业 | 第62-67页 |
一、 报纸定位:树立“政经”大报地位,安守记录者本分 | 第62-63页 |
二、 受众定位:坚持精英化的取向,唤醒精英环保意识 | 第63-65页 |
三、 记者定位:“归位”专业记者队伍,不做“越位”环保人士 | 第65-67页 |
第四章 绿色版环境新闻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 第67-73页 |
第一节 绿色版环境新闻存在的不足 | 第67-70页 |
一、 以政经视角为主,消弱环保议题 | 第67-68页 |
二、 环保传播以“知”为主,行动性较差 | 第68-69页 |
三、 时效性意识不强,对农村和偏远地区关注较少 | 第69-70页 |
第二节 绿色版环境报道的改进措施 | 第70-73页 |
一、 专注环境议题,避免过度发挥 | 第70页 |
二、 强调具体行动,做深层次传播 | 第70-71页 |
三、 向深度要时效,注重地域平衡 | 第71-73页 |
结语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后记 | 第78-79页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