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20页 |
| ·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国内学者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 ·国外学者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 ·文献评述 | 第16页 |
|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 第16-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研究路线 | 第16-17页 |
| ·基本假设与论文内容 | 第17-18页 |
| ·基本假设 | 第17页 |
| ·论文内容 | 第17-18页 |
| ·创新与不足 | 第18-20页 |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 ·相关概念 | 第20-21页 |
| ·农民工的定义 | 第20页 |
| ·农民工住房的定义 | 第20页 |
| ·社会排斥的定义 | 第20-21页 |
|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 ·社会排斥理论 | 第21-22页 |
| ·公共政策理论 | 第22页 |
| ·城镇化理论 | 第22-23页 |
|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第23-25页 |
| 3 农民工城市住房现状分析 | 第25-33页 |
| ·调查样本说明 | 第25-26页 |
| ·农民工居住现状 | 第26-29页 |
| ·居住条件 | 第26-27页 |
| ·住房来源 | 第27-28页 |
| ·住房支出 | 第28-29页 |
| ·农民工城市住房存在的问题 | 第29-31页 |
| ·住房面积狭小、配套设施不全 | 第29页 |
| ·住房来源单一,住房支出较少 | 第29-30页 |
| ·缺乏改善住房状况的能力 | 第30-31页 |
| ·农民工居住现状导致的消极影响 | 第31-33页 |
| ·阻碍城镇化进程 | 第31页 |
| ·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 第31页 |
| ·农民工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 第31-33页 |
| 4 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3-48页 |
| ·经济排斥 | 第33-37页 |
| ·劳动力市场排斥 | 第33-36页 |
| ·消费市场排斥 | 第36-37页 |
| ·制度排斥 | 第37-45页 |
| ·户籍制度 | 第38-40页 |
| ·住房保障制度 | 第40-45页 |
| ·社会排斥 | 第45-48页 |
| ·政府行为缺位使农民工住房问题遭到间接排斥 | 第45-46页 |
| ·社会关系失范造成社会分割 | 第46页 |
| ·权益表达渠道的缺失使农民工无法维护其住房权益 | 第46-48页 |
| 5 解决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的政策建议 | 第48-54页 |
| ·改革户籍制度,推进各项福利制度改革 | 第48-49页 |
| ·规范劳动力市场,提高农民工住房改善能力 | 第49页 |
| ·完善公共住房体系,将农民工纳入城市住房保障体系 | 第49-51页 |
| ·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扩大公租房覆盖面 | 第49-50页 |
| ·分层次、分阶段、多渠道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 | 第50-51页 |
| ·转变政府管理理念,履行公共服务职能 | 第51-53页 |
| ·转变政府职能定位,树立公共服务意识 | 第51-53页 |
| ·政府成为公共住房提供主体,适时对房价进行调控 | 第53页 |
| ·建立和完善农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度,保障农民工住房权益 | 第53-54页 |
| 结论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 附录 | 第60-63页 |
| 致谢 | 第63-6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