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导论 | 第10-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 ·国内农民培训模式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 ·国外农民培训模式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5页 |
|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 第15-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创新与不足 | 第18页 |
| ·创新 | 第18页 |
| ·不足 | 第18页 |
| 2. 内江市农民培训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18-25页 |
| ·内江市农民培训的现状 | 第19页 |
| ·内江市农民培训内容及措施 | 第19-22页 |
| ·内江市农民培训的成效 | 第22-23页 |
| ·内江市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 | 第23-25页 |
| 3. 国内外农民培训模式分析与比较 | 第25-34页 |
| ·国内外农民培训模式的分析 | 第25-29页 |
| ·国内农民培训模式类型及特点 | 第25-28页 |
| ·国外农民培训模式类型及特点 | 第28-29页 |
| ·国内外农民培训模式的比较 | 第29-31页 |
| ·组织者的异同 | 第29页 |
| ·培训经费的异同 | 第29-30页 |
| ·培训内容的异同 | 第30页 |
| ·培训方法的异同 | 第30-31页 |
| ·培训效果的异同 | 第31页 |
| ·国内外农民培训模式的经验借鉴 | 第31-34页 |
|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农民培训有法可依 | 第31-32页 |
| ·成立相应机构部门,完善农民培训体系 | 第32页 |
| ·投入大量财物师力,保障农民培训条件 | 第32-33页 |
| ·灵活教学方式内容,确保农民培训效果 | 第33-34页 |
| ·建立资格证书制度,保证农民培训质量 | 第34页 |
| 4. 内江市新型农民培训模式创新的方案与机制 | 第34-42页 |
| ·创新内江市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的必要性 | 第34-36页 |
| ·创新内江市新型农民培训模式是建设内江市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 第34-35页 |
| ·创新内江市新型农民培训模式是统筹内江城乡发展的客观需要 | 第35页 |
| ·创新内江市新型农民培训模式是解决内江“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 | 第35-36页 |
| ·创新内江市新型农民培训模式是增加内江市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 第36页 |
| ·内江市新型农民培训模式创新的基础条件 | 第36-37页 |
| ·组织基础 | 第36页 |
| ·政策基础 | 第36-37页 |
| ·投入基础 | 第37页 |
| ·内江市新型农民培训模式创新的方案 | 第37-41页 |
| ·一个政策 | 第38页 |
| ·一个主导 | 第38页 |
| ·多种机构 | 第38-39页 |
| ·三类模式 | 第39-40页 |
| ·四大内容 | 第40-41页 |
| ·创新内江市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的工作机制 | 第41-42页 |
| ·运作机制 | 第41页 |
| ·动力机制 | 第41-42页 |
| ·激励机制 | 第42页 |
| ·保障机制 | 第42页 |
| 5. 创新内江市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的建议 | 第42-51页 |
| ·政府支持,完善内江市新型农民培训的政策体系 | 第43页 |
| ·科学组织,创新内江市新型农民培训的管理体系 | 第43-46页 |
| ·明确组织领导,整合培训机构 | 第43-44页 |
| ·壮大师资力量,改善办学条件 | 第44-45页 |
| ·加强监督检查,完善教育机制 | 第45-46页 |
| ·强化考核评估,确保教学质量 | 第46页 |
| ·主体明确,加强内江市新型农民培训的投入体系 | 第46-47页 |
| ·资源整合,健全内江市新型农民培训的教育体系 | 第47-51页 |
| ·培训内容要科学 | 第47-48页 |
| ·培训时间要灵活 | 第48-49页 |
| ·培训方式要多样 | 第49页 |
| ·培训效果要明显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