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机制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3页
绪论第13-20页
 (一) 选题缘由第13-14页
 (二) 选题的研究思路第14页
  1. 研究目标第14页
  2. 需要解决的问题第14页
 (三)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 文献分析法第14页
  2. 调查研究法第14-15页
 (四) 文献综述第15-20页
  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第15-18页
  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第18-20页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及其机制的基本内容第20-30页
 (一)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涵义和特点第20-24页
  1.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涵义第21-22页
  2.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特点第22-24页
 (二)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机制概念分析第24-25页
  1. 机制与心理机制第24页
  2.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机制第24-25页
 (三)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机制的构成第25-30页
  1.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动力机制第25-27页
  2.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选择机制第27-28页
  3.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调控机制第28-29页
  4.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输出机制第29-30页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索第30-46页
 (一)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机制现状的调查设计与实施第30-32页
  1.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机制现状调查问卷的设计第30-31页
  2. 样本的确定于调查方法的选取第31页
  3. 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第31-32页
 (二)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机制存在的问题第32-39页
  1. 接触信息阶段存在的问题第32-34页
  2. 选择信息阶段存在的问题第34-36页
  3. 内化阶段存在的问题第36-37页
  4. 外化阶段存在的问题第37-39页
 (三)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探索第39-46页
  1. 大学生自身的因素第39-41页
  2. 教育者的因素第41-42页
  3. 教育内容的因素第42-43页
  4. 教育方法的因素第43-44页
  5. 教育环境的因素第44-46页
三、完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机制的对策第46-59页
 (一) 正视并顺应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机制的新特点第46-47页
  1.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下降第46页
  2. 自我意识、自主性增强第46-47页
  3.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期待较高第47页
  4. 更希望有实践锻炼的机会第47页
 (二) 提升教育者素质以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感召力第47-52页
  1. 完善道德人格,增强自身亲和力第48-49页
  2. 提升专业素质,强化“权威效应”第49-50页
  3. 融入学生群体,加强师生互动性第50-51页
  4. 体恤学生困难,强化人文关怀第51-52页
 (三) 优化教育内容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吸引力第52-54页
  1. 教育内容与时政热点相结合第52-53页
  2. 理论问题与学生生活相结合第53-54页
 (四) 改进教育方式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说服力第54-57页
  1. 开展情景化教学,提高学生积极性第54页
  2. 重视新媒体运用,提高学生兴趣第54-55页
  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教学渠道第55-56页
  4. 强化校外设计实践,提供锻炼机会第56-57页
 (五) 优化教育环境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感染力第57-59页
  1. 家庭环境:家长加强沟通,及时发现问题第57-58页
  2. 学校环境:校方提高重视,营造浓郁气氛第58页
  3. 社会环境:渲染文化氛围,吸引学生关注第58-59页
结语第59-60页
附录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机制研究调查问卷”第60-63页
附录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机制研究访谈提纲”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校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下一篇:中高职衔接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上海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