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昙华乡彝族插花节仪式音乐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6页 |
| 绪论 | 第16-24页 |
| 1 选题立意 | 第16-17页 |
| 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3 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 ·相关书籍 | 第18-19页 |
| ·相关论文 | 第19-20页 |
| 4 研究价值 | 第20-21页 |
| 5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6 田野工作概况 | 第22-24页 |
| 第一章 背景介绍 | 第24-28页 |
| ·自然背景 | 第24-25页 |
| ·地理位置 | 第24页 |
| ·气候环境 | 第24-25页 |
| ·社会背景 | 第25-28页 |
| ·民族来源 | 第25-26页 |
| ·文献记载 | 第25-26页 |
| ·文物古迹 | 第26页 |
| ·社会形态 | 第26页 |
| ·宗教信仰 | 第26-28页 |
| ·自然崇拜 | 第27页 |
| ·动植物崇拜 | 第27页 |
| ·图腾崇拜 | 第27页 |
| ·祖先崇拜 | 第27-28页 |
| ·生殖崇拜 | 第28页 |
| 第二章 昙华乡插花节仪式 | 第28-58页 |
| ·插花节仪式概述 | 第28-35页 |
| ·仪式源起 | 第28-31页 |
| ·仪式程序 | 第31-32页 |
| ·仪式功能 | 第32-35页 |
| ·宗教祭祀功能 | 第32页 |
| ·娱乐功能 | 第32-33页 |
| ·认识功能 | 第33页 |
| ·教育功能 | 第33-34页 |
| ·审美功能 | 第34页 |
| ·族群凝聚功能 | 第34-35页 |
| ·田野实录 | 第35-58页 |
| ·仪式环境 | 第35-36页 |
| ·彝园 | 第35页 |
| ·千柏林 | 第35-36页 |
| ·仪式准备 | 第36页 |
| ·采花、插花 | 第36-38页 |
| ·迎宾 | 第38-40页 |
| ·祭花神 | 第40-47页 |
| ·祭祀主角—毕摩 | 第40-41页 |
| ·祭祀准备 | 第41-42页 |
| ·祭祀过程 | 第42-47页 |
| ·歌舞乐表演 | 第47-58页 |
| ·歌 | 第48-51页 |
| ·舞 | 第51-53页 |
| ·乐 | 第53-58页 |
| ·月琴 | 第54-55页 |
| ·葫芦笙 | 第55-56页 |
| ·小二胡 | 第56-57页 |
| ·树叶 | 第57-58页 |
| 第三章 音乐形态分析 | 第58-66页 |
| ·民间歌曲 | 第58-62页 |
| ·调性、调式 | 第58-59页 |
| ·节奏、节拍 | 第59-60页 |
| ·旋法、结构 | 第60-61页 |
| ·唱词、唱腔 | 第61-62页 |
| ·舞蹈音乐 | 第62页 |
| ·《左脚调》 | 第62页 |
| ·器乐音乐 | 第62-64页 |
| ·调性、调式 | 第62-63页 |
| ·节奏、节拍 | 第63页 |
| ·旋法、结构 | 第63-64页 |
| ·毕摩经 | 第64-66页 |
| ·调性、调式 | 第64-65页 |
| ·节奏、节拍 | 第65页 |
| ·旋法、结构 | 第65-66页 |
| ·唱词、唱腔 | 第66页 |
| 第四章 插花节仪式音乐的传承与保护 | 第66-75页 |
| ·传承与保护的意义 | 第66-67页 |
| ·促进传播空间和受众群体的拓展 | 第67页 |
| ·促进原生态新文化的形成 | 第67页 |
| ·传承与保护的现状 | 第67-73页 |
| ·对传承与保护的启发 | 第73-75页 |
| 结语 | 第75-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 附录 | 第79-95页 |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