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诈骗对策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一、 诉讼诈骗的概述 | 第10-19页 | 
| (一) 诉讼诈骗的概念 | 第10-12页 | 
| (二) 诉讼诈骗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 第12页 | 
| 1、 诉讼诈骗与恶意诉讼的区别 | 第12页 | 
| 2、 诉讼诈骗与滥用诉权的区别 | 第12页 | 
| (三) 诉讼诈骗的表现形式及其特征 | 第12-15页 | 
| 1、 诉讼诈骗的表现形式 | 第12-14页 | 
| 2、 诉讼诈骗的特征 | 第14-15页 | 
| (四) 诉讼诈骗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15-17页 | 
| 1、 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局限性 | 第15-16页 | 
| 2、 法院调解的弊端 | 第16页 | 
| 3、 法律体系不健全 | 第16页 | 
| 4、 一些法官素质低,责任心不强 | 第16页 | 
| 5、 利益的驱使和社会道德体系建设的不完善 | 第16-17页 | 
| (五) 诉讼诈骗的社会危害性 | 第17-19页 | 
| 1、 损害了司法的正常秩序 | 第17页 | 
| 2、 浪费了司法资源 | 第17页 | 
| 3、 破坏了司法公正和权威性 | 第17-18页 | 
| 4、 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 第18-19页 | 
| 二、 诉讼诈骗的定性争议及其分析 | 第19-32页 | 
| (一) 域外诉讼诈骗的定性争议 | 第19-22页 | 
| 1、 域外理论争议 | 第19-20页 | 
| 2、 域外实践处理 | 第20-22页 | 
| (二) 域内诉讼诈骗的定性争议 | 第22-27页 | 
| 1、 典型案例介绍 | 第23-24页 | 
| 2、 域内观点陈述 | 第24-27页 | 
| (三) 域内观点评析 | 第27-32页 | 
| 1、 对无罪说的评析 | 第27-28页 | 
| 2、 对诈骗罪说的评析 | 第28-29页 | 
| 3、 对敲诈勒索罪说的评析 | 第29页 | 
| 4、 对抢劫罪说的评析 | 第29-30页 | 
| 5、 对其他犯罪说的评析 | 第30-31页 | 
| 6、 本文的观点 | 第31-32页 | 
| 三、 诉讼诈骗的防治对策 | 第32-40页 | 
| (一) 社会道德体系建设方面 | 第32-33页 | 
| 1、 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 第32页 | 
| 2、 提高自我修养,加强自我防范意识 | 第32-33页 | 
| (二) 法制宣传教育方面 | 第33页 | 
| (三) 损害赔偿方面 | 第33-34页 | 
| (四) 司法权运行方面 | 第34-35页 | 
| 1、 适度强化法院的审判职权 | 第34页 | 
| 2、 提高法官素质 | 第34-35页 | 
| 3、 完善健全调解制度 | 第35页 | 
| 4、 赋予案外第三人申请再审的权利 | 第35页 | 
| (五) 刑法规制方面---单独设立诉讼诈骗罪 | 第35-40页 | 
| 1、 入罪的可行性 | 第36-38页 | 
| 2、 诉讼诈骗罪的立法设想 | 第38-40页 | 
| 结语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 致谢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