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5页 |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对象界定 | 第13-18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文献综述 | 第19-23页 |
·结构安排 | 第23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23-25页 |
第2章 30 年代中国的现代性场域与知识分子现代身份的生成 | 第25-52页 |
·理论视域:西方理论烛照下的中国镜像 | 第25-31页 |
·“社会良心”:西方知识分子的理性社会批判 | 第26-28页 |
·“内外兼修”: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 | 第28-31页 |
·历史背景:现代意识催生知识分子身份转型 | 第31-38页 |
·观念转型:现代体验与现代品格的滥觞 | 第32-35页 |
·身份转型:阶级独立与个体意识的觉醒 | 第35-38页 |
·社会语境:政治经济格局对文化场的合力作用 | 第38-45页 |
·阵营重塑:“统治中的被统治者” | 第39-41页 |
·物质富足:后顾无忧的文化人 | 第41-45页 |
·文化生态:中西合璧的人文氛围与交往模式 | 第45-52页 |
·文化母体:传统与现代兼容的寂寞北平 | 第45-47页 |
·公共领域:书斋与沙龙并存的交际网络 | 第47-52页 |
第3章 京派知识分子身份的“文学场”与独立自由的贵族品格 | 第52-88页 |
·交往原则:和而不同的君子之交 | 第52-59页 |
·同声酬唱:思想碰撞的火花 | 第53-56页 |
·自我坚守:自由精神的投影 | 第56-59页 |
·社会角色:心怀天下的书斋隐士 | 第59-68页 |
·公共关怀:“生命具神性,生活在人间” | 第59-62页 |
·政治立场:“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 | 第62-65页 |
·学术理想:“左”“右”之间的艺术独立者 | 第65-68页 |
·价值体系:“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 | 第68-76页 |
·道德人文主义的人性论 | 第68-72页 |
·“无所为而为”的人生观 | 第72-76页 |
·审美理想:生活趣味化与人生艺术化 | 第76-88页 |
·“生命是美”的审美原则 | 第78-81页 |
·“和谐适度”的审美机制 | 第81-84页 |
·“尽善尽美”的审美标准 | 第84-88页 |
第4章 京派批评的“自足”体系与艺术“寻美”的理论主张 | 第88-113页 |
·超然自持——审美者的主观立场 | 第89-95页 |
·摆脱政治的强力禁锢 | 第90-93页 |
·崇尚艺术的镣铐之舞 | 第93-95页 |
·自尊求真——批评者的客观态度 | 第95-100页 |
·“为己”的批评 | 第95-98页 |
·“为公”的批评 | 第98-100页 |
·精神同构——艺术家的体验逻辑 | 第100-107页 |
·“美的颤栗”与“情绪的体操” | 第101-104页 |
·“灵魂在杰作间相遇” | 第104-107页 |
·诗意唯美——文学家的美感叙述 | 第107-113页 |
·诗学批评与批评的诗化 | 第107-110页 |
·风格批评与批评的风格 | 第110-113页 |
第5章 京派审美批评的时代错位与历史悖论 | 第113-141页 |
·理论困囿:京派批评的边缘性历史命运 | 第114-122页 |
·“白相文学者”与“地道文人派”:工具论与本体论的矛盾 | 第115-118页 |
·“十字街头”与“象牙之塔”:大众化与精英化的冲突 | 第118-122页 |
·身份焦虑:贵族精神的中国性语境缺失 | 第122-129页 |
·“海派风气”与“日神精神”:实用理性与审美感性的纠葛 | 第123-126页 |
·“求生意志”与“求胜意志”:平民精神与贵族精神的分野 | 第126-129页 |
·传承壁垒:时而高扬时而绻曲的精神流脉 | 第129-141页 |
·袁可嘉与“新诗现代化”:“政治感伤性”的反拨 | 第130-134页 |
·唐湜与“蒙田式散文”:“诗人兼批评家”的僭越 | 第134-137页 |
·汪曾祺与“精神受戒”:“人性之美”的重寻 | 第137-141页 |
第6章 京派审美批评的当代反思与文化启示 | 第141-163页 |
·缺席与失语:当代文坛的批评危机 | 第141-145页 |
·“镜”与“灯”:批评的审美性内在运行机制 | 第145-148页 |
·包容与衍生:审美批评的内在张力与巨大磁场 | 第148-153页 |
·救赎与归真:批评审美体系的时代重建 | 第153-158页 |
·批判与自省:知识分子身份及其人文精神的回归 | 第158-163页 |
结束语 | 第163-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72页 |
致谢 | 第172-17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74-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