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24页 |
绪论 | 第24-53页 |
一、本课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第24-41页 |
1. 日本方面 | 第25-33页 |
2. 中国方面 | 第33-41页 |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41-48页 |
三、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48-53页 |
第一章 1980年代以前的传播与接受状况 | 第53-121页 |
第一节 概说 | 第53-57页 |
第二节 漫长的接受过程 | 第57-91页 |
一、中国现代作家与《源氏物语》的渊源 | 第57-77页 |
二、中日学者早期的介绍和研究 | 第77-91页 |
第三节 《源氏物语》的翻译 | 第91-121页 |
一、翻译的背景 | 第91-94页 |
二、钱稻孙和他的选译本 | 第94-104页 |
三、丰子恺和他的全译本 | 第104-112页 |
四、左秀灵和他的改写本 | 第112-115页 |
五、林文月和她的全译本 | 第115-121页 |
第二章 1980年代的传播与接受状况 | 第121-180页 |
第一节 概说 | 第121-123页 |
第二节 译本的读者反应和市场效果 | 第123-141页 |
一、专业读者对译本的评介 | 第123-135页 |
二、普通读者对译本的阅读和接受 | 第135-139页 |
三、译本的经典化过程 | 第139-141页 |
第三节 《源氏物语》学术论争 | 第141-157页 |
一、《源氏物语》的主题思想论争 | 第141-148页 |
二、《源氏物语》中的美学思想“物哀”的汉译之争 | 第148-153页 |
三、《源氏物语》中和歌的汉译之争 | 第153-157页 |
第四节 《源氏物语》与中国文学和文化的比较研究 | 第157-180页 |
一、《白氏文集》对《源氏物语》的影响 | 第160-171页 |
二、《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比较研究 | 第171-180页 |
第三章 1990年代的传播与接受状况 | 第180-224页 |
第一节 概说 | 第180-182页 |
第二节 群星荟萃话《源氏物语》 | 第182-205页 |
一、叶渭渠和他的《源氏物语》研究 | 第183-192页 |
二、陶力和她的《源氏物语》研究 | 第192-196页 |
三、张龙妹和她的《源氏物语》研究 | 第196-203页 |
四、姚继中和他的《源氏物语》研究 | 第203-205页 |
第三节 《源氏物语》和中国文化的关系 | 第205-220页 |
一、《史记》和《源氏物语》的关系 | 第205-211页 |
二、《源氏物语》对白居易文学思想的受容 | 第211-215页 |
三、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源氏物语》和《红楼梦》的比较研究 | 第215-220页 |
第四节 对日本学界研究动态的关注 | 第220-224页 |
第四章 2000年以来的传播与接受状况 | 第224-266页 |
第一节 概说 | 第224-227页 |
第二节 《源氏物语》的普及化与大众化 | 第227-233页 |
一、学者的转向 | 第227-228页 |
二、《源氏物语》翻译的高潮 | 第228-233页 |
第三节 《源氏物语》与中日传统文化的关系 | 第233-248页 |
一、《源氏物语》与精神文化的关系 | 第234-240页 |
二、《源氏物语》与制度文化的关系 | 第240-244页 |
三、《源氏物语》与物质文化的关系 | 第244-248页 |
第四节 日本近代作家与《源氏物语》的渊源追溯 | 第248-266页 |
一、川端康成与《源氏物语》 | 第248-262页 |
二、谷崎润一郎与《源氏物语》 | 第262-266页 |
结语 | 第266-271页 |
参考文献 | 第271-296页 |
附录 | 第296-402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402-404页 |
后记 | 第404-4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