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20页 |
前言 | 第20-22页 |
第1章 综述 | 第22-42页 |
·血管重建与缺血性心脏病 | 第22-27页 |
·动脉生成 | 第22-24页 |
·血管新生 | 第24-27页 |
·基因治疗与血管新生 | 第27-42页 |
·基因治疗载体 | 第28-30页 |
·血管新生因子 | 第30-40页 |
·基因治疗现状 | 第40-42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42-54页 |
·实验材料 | 第42-45页 |
·细胞 | 第42页 |
·基因表达载体 | 第42页 |
·动物 | 第42-43页 |
·实验试剂 | 第43-44页 |
·主要仪器及耗材 | 第44-45页 |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45-47页 |
·细胞培养液 | 第45-46页 |
·麻醉剂与拮抗剂 | 第46页 |
·组织封闭液 | 第46页 |
·X-gal稀释缓冲液 | 第46页 |
·X-gal原溶液 | 第46页 |
·X-gal工作液 | 第46页 |
·FACS缓冲液 | 第46-47页 |
·实验方法 | 第47-53页 |
·细胞培养 | 第47页 |
·细胞瞬时转染 | 第47页 |
·体外2D成管实验 | 第47-48页 |
·小鼠后肢缺血模型建立 | 第48-49页 |
·非介入法测量血流灌注 | 第49-50页 |
·免疫荧光染色 | 第50-51页 |
·β-Galactosidase染色 | 第51页 |
·实时定量PCR | 第51-53页 |
·荧光活化细胞分选技术(FACS) | 第53页 |
·统计学方法 | 第53-54页 |
第3章 实验结果 | 第54-84页 |
·Ang2对促血管新生因子诱导的ECs成管反应及PCs募集的影响 | 第54-60页 |
·体外Ang2抑制Ang1而不是VEGF-A、APLN的促成管作用 | 第54-56页 |
·Ang2抑制APLN、Ang1介导HEMCs对PCs的募集 | 第56-58页 |
·Ang2显著抑制APLN、Ang1诱导bEnd3对PCs的募集 | 第58-60页 |
·单因素VEGF-A或结合Ang2对小鼠缺血后肢再灌注的影响 | 第60-67页 |
·Ang2降低小鼠后肢缺血早期(d7)VEGF-A诱导的血液复流 | 第60-64页 |
·VEGF_A或其与Ang2结合均对缺血后肢的后期(d14)灌注无促进作用 | 第64-67页 |
·Ang2对APLN促小鼠缺血后肢成熟血管新生的影响 | 第67-74页 |
·持续或短暂表达Ang2对APLN诱导的早期(d7)血管新生的影 | 第67-71页 |
·持续或短暂表达Ang2对APLN诱导的后期(d14)血管新生的影响 | 第71-74页 |
·Ang1与Ang2对小鼠缺血后肢血管新生的影响 | 第74-80页 |
·Ang1/Ang2短暂性表达促进早期(d7)成熟性血管新生 | 第74-77页 |
·Ang1/Ang2短暂性表达促进后期(d14)成熟性血管新生 | 第77-80页 |
·Ang1与APLN结合应用不能促进缺血后肢血液灌流的恢复 | 第80-84页 |
第4章 讨论 | 第84-91页 |
·体外Ang2抑制Ang1、APLN对PCs的募集作用 | 第84-85页 |
·Ang2恶化VEGF-A对缺血后肢成熟性新生血管的负性作用 | 第85-87页 |
·Ang2早期(d0-3)表达不能提高APLN促成熟性血管新生的作用 | 第87-88页 |
·早期表达Ang2与Ang1结合显著地促进了缺血后肢再灌注 | 第88-90页 |
·Ang1与APLN结合损伤了新生血管的生长 | 第90-91页 |
第5章 结论 | 第91-92页 |
创新点 | 第92-93页 |
局限性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12页 |
作者简介及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