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同城化理论与实践研究--以长吉为例

中文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21页
第1章 绪论第21-56页
   ·问题的提出第22-28页
     ·区域经济理论发展的前沿第23-24页
     ·中国图们江区域开发的重要机遇第24-26页
     ·长吉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诉求第26-28页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8-32页
     ·研究目的第28-30页
     ·研究意义第30-32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32-47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32-36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36-46页
     ·研究述评第46-47页
   ·研究设计第47-52页
     ·研究思路第47-48页
     ·论文框架第48-50页
     ·研究方法第50-52页
   ·创新与不足第52-56页
     ·主要创新第52-53页
     ·研究不足第53-56页
第2章 同城化相关理论基础第56-90页
   ·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第56-66页
     ·概念界定第57-64页
     ·概念辨析第64-66页
   ·同城化相关理论基础第66-90页
     ·核心—边缘理论第66-70页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第70-74页
     ·区域分工理论第74-80页
     ·增长极理论第80-83页
     ·交易费用理论第83-86页
     ·本章小结第86-90页
第3章 同城化形成与发展的机制分析第90-123页
   ·同城化的基础条件分析第91-95页
     ·自然条件第91-93页
     ·交通条件第93-94页
     ·经济条件第94-95页
   ·同城化的市场机制分析第95-113页
     ·市场一体化第96-105页
     ·区域分工第105-113页
   ·制度的创新第113-120页
     ·促进要素流动第115-118页
     ·降低交易费用第118-120页
   ·本章小结第120-123页
第4章 同城化效应分析及实证检验第123-160页
   ·同城化的集聚效应分析第124-134页
     ·同城化集聚效应的内涵第124-130页
     ·实证检验第130-134页
   ·同城化的扩散效应分析第134-142页
     ·同城化扩散效应的内涵第135-139页
     ·实证检验第139-142页
   ·同城化的创新效应分析第142-149页
     ·同城化创新效应的内涵第144-146页
     ·实证检验第146-149页
   ·同城化的品牌效应分析第149-157页
     ·同城化品牌效应的内涵第150-153页
     ·实证检验第153-157页
   ·本章小结第157-160页
第5章 同城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检验分析第160-190页
   ·同城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第160-172页
     ·区域经济发展与联系强度第162-164页
     ·产业一体化第164-168页
     ·市场一体化第168-171页
     ·基础设施一体化第171-172页
   ·评价方法概述第172-178页
     ·层次分析法第172-175页
     ·主成分分析法第175-176页
     ·小结第176-178页
   ·同城化发展评价实证分析第178-187页
     ·数据来源及处理第178-180页
     ·实证结果分析第180-187页
   ·本章小结第187-190页
第6章 同城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检验分析第190-203页
   ·区域经济发展概述第190-193页
   ·同城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第193-197页
     ·同城化对人均 GDP 影响的实证检验第193-194页
     ·同城化对生产要素影响的实证检验第194-197页
   ·基于生产函数模型的实证分析第197-201页
     ·变量选取与建模第197-199页
     ·模型检验及实证结果分析第199-201页
   ·本章小结第201-203页
第7章 推进长吉同城化发展的对策建议第203-228页
   ·打破行政壁垒,促进要素融合第203-208页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第208-214页
   ·加快实现长吉公共交通同城化第214-217页
   ·推进长吉两市信息同城化建设第217-223页
   ·推进长吉两市产业联动发展第223-228页
本文结论第228-233页
参考文献第233-264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承担的科研项目第264-265页
致谢第265-266页

论文共2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欠发达地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问题研究
下一篇:“中等收入陷阱”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