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22页 |
一、前言 | 第8-9页 |
二、研究动机及目的 | 第9-12页 |
(一) 研究动机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三、研究范围及内容 | 第12-14页 |
四、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一)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二)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6-17页 |
(三) 本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五、研究方法和流程 | 第19-22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二) 研究流程 | 第20-22页 |
第一章 消费文化、城市生活与地方节庆 | 第22-34页 |
一、后现代主义的消费文化 | 第22-25页 |
二、文化全球化下的区域辨识 | 第25-27页 |
三、盘活城市:从传统节庆到新兴节庆 | 第27-31页 |
(一) 传统节庆之东西方对比 | 第27-29页 |
(二) 从传统节庆到新兴节庆 | 第29-30页 |
(三) 节庆功能的转变 | 第30-31页 |
四、20世纪以来的国外艺术节掠影 | 第31-34页 |
第二章 长三角地区地方艺术节的脉络及现象描述 | 第34-50页 |
一、中央和地方的文化政策走向 | 第34-40页 |
(一) 改革开放以来文化政策发展走向 | 第35-38页 |
(二) 长三角地区区域文化政策走向 | 第38-40页 |
二、从中央到地方的办节思路的发展 | 第40-43页 |
(一) 中央办节思路:以中国艺术节为例 | 第40-41页 |
(二) 地方节庆阶段性发展:以上海一地为例 | 第41-43页 |
三、长三角地区艺术节形貌——以沪、宁、杭三地为主 | 第43-50页 |
(一) 举办艺术节的意义 | 第43-45页 |
(二) 长三角地区艺术节的多元主题类别 | 第45-50页 |
第三章 长三角艺术节个案研究情况 | 第50-60页 |
一、长三角艺术节的主办权 | 第50-52页 |
(一) 文化部与地方政府共同主办 | 第50-51页 |
(二) 市、区、县主办的艺术节或小型展演活动 | 第51-52页 |
二、城市文化品牌——以上海国际艺术节为例 | 第52-55页 |
三、研究长江三角洲艺术节引发的思考 | 第55-60页 |
(一) 艺术节的大众特质 | 第55-56页 |
(二) 文化艺术的内涵转化 | 第56-57页 |
(三) 艺术节的主体意识与商业行为 | 第57页 |
(四) 非营利组织介入的必要性 | 第57-58页 |
(五) 政府角色 | 第58-59页 |
(六) 艺术节本土化和地方认同感的建立 | 第59-60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60-64页 |
一、艺术节在文化政策中的特殊性 | 第60-61页 |
二、长三角地区多元文化共存发展 | 第61-62页 |
三、游走于社会、行政与艺术之间:艺术管理人的角色 | 第62-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附录:采访记录《艺术,让城市更美好——对话前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总裁陈圣来先生》 | 第69-76页 |
个人简历 | 第76-77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