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7页 |
| ·小麦重要农艺性状发育与遗传研究 | 第12-19页 |
| ·穗重型小麦品种选育的历史与现状 | 第12-13页 |
| ·小麦穗粒重性状的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 ·小麦穗粒重性状的遗传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 ·作物数量性状研究的进展 | 第19-26页 |
| ·作物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研究的历史 | 第19-20页 |
| ·数量性状遗传的孟德尔学派与生物统计学派之争 | 第20页 |
| ·数量遗传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第20-22页 |
| ·数量遗传理论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 ·数量性状遗传的新认识和新发展 | 第23-26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27页 |
| 第二章 穗重型小麦的性状发育研究 | 第27-8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7-29页 |
| ·试验设计 | 第27-28页 |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28-2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9-77页 |
| ·穗重型小麦的群体发育特性 | 第29-41页 |
| ·穗重型小麦的幼穗分化规律 | 第41-43页 |
| ·穗重型小麦的干物质积累规律 | 第43-53页 |
| ·穗重型小麦的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蒸腾速率及根系活力 | 第53-57页 |
| ·穗重型小麦的籽粒生长与灌浆特性 | 第57-71页 |
| ·穗重型小麦的源库特征 | 第71-73页 |
| ·穗重型小麦的冷温特征 | 第73-77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77-80页 |
| 第三章 穗重型小麦穗部性状遗传分析 | 第80-9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80-85页 |
| ·试验材料 | 第80-82页 |
| ·田间试验设计 | 第82页 |
| ·性状考查 | 第82页 |
| ·遗传分析方法 | 第82-83页 |
| ·资料处理与统计方法 | 第83-8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85-93页 |
| ·各性状遗传模型的选择 | 第86-87页 |
| ·模型适合性检验 | 第87-88页 |
| ·各性状遗传参数的估计 | 第88-93页 |
| ·讨论 | 第93-94页 |
| 第四章 穗重型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发育遗传分析 | 第94-10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95-96页 |
| ·6亲本的双列杂交设计 | 第95页 |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95页 |
| ·试验数据分析方法 | 第95-9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96-101页 |
| ·穗重型小麦分蘖性状的发育遗传分析 | 第96-98页 |
| ·穗重型小麦净光合速率的发育遗传分析 | 第98-100页 |
| ·穗重型小麦粒重的发育遗传分析 | 第100-101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101-103页 |
| 第五章 主要结论 | 第103-106页 |
| ·穗重型小麦的性状发育特性 | 第103-104页 |
| ·穗重型小麦穗部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104页 |
| ·穗重型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发育的遗传分析 | 第104-10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6-113页 |
| 附录 | 第113-115页 |
| 缩略词 | 第115-118页 |
| 致谢 | 第118-119页 |
| 作者简介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