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9页 |
·基因工程在农业上的研究应用 | 第13-17页 |
·基因工程在植物抗虫方面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基因工程在植物抗病方面的研究进展 | 第14页 |
·基因工程在抗除草剂上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基因工程在抗逆方面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基因工程在改善作物品质上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基因工程在医疗方面的应用 | 第17-21页 |
·转基因植物用作重组蛋白生产的优劣性 | 第17-18页 |
·转基因植物的重组蛋白的表达 | 第18-20页 |
·重组蛋白在不同类植物中的表达 | 第20-21页 |
·基因工程在其他方面的研究应用 | 第21-23页 |
·基因工程在生物能源开发上的研究 | 第21-22页 |
·基因工程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基因工程转化方法 | 第23-27页 |
·农杆菌介导转化法 | 第24页 |
·花粉管通道法 | 第24-25页 |
·病毒介导法 | 第25页 |
·基因枪法 | 第25页 |
·显微注射法、电击法和激光法 | 第25-26页 |
·聚乙二醇法 | 第26页 |
·脂质体法 | 第26-27页 |
·苜蓿作为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 第27-32页 |
·苜蓿作为生物反应器的研究现状 | 第27-29页 |
·苜蓿作为生物反应器的优点 | 第29-30页 |
·苜蓿作为生物反应器的应用前景 | 第30-32页 |
·植物人工种子研究 | 第32-36页 |
·人工种子的研究进展 | 第32页 |
·人工种子的概念及优点 | 第32-34页 |
·人工种子的制作流程 | 第34-35页 |
·人工种子的贮藏和防腐方法 | 第35-36页 |
·立题依据和研究思路 | 第36-39页 |
第二章 苜蓿次级体细胞胚的遗传转化 | 第39-5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9-44页 |
·材料 | 第39-41页 |
·所用仪器 | 第41-42页 |
·试验方法 | 第42-4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4-48页 |
·不同培养基对苜蓿次级体细胞胚的影响 | 第44-45页 |
·不同苜蓿基因型对次级体细胞胚的影响 | 第45-46页 |
·N4.4.2 次级体细胞胚的遗传转化和转化植株的组织化学定位分析 | 第46-47页 |
·转化植株的 PCR 分析和 Southern 杂交分析 | 第47-48页 |
·讨论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三章 外源蛋白在苜蓿体细胞胚中的积累 | 第51-6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1-55页 |
·试验材料 | 第51-52页 |
·主要仪器 | 第52页 |
·试验方法 | 第52-5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5-58页 |
·转基因苜蓿植物的再生 | 第55-56页 |
·转化苜蓿植株的组织化学定位 | 第56页 |
·转化苜蓿植株的 PCR 分析 | 第56-57页 |
·转基因体细胞胚的诱导 | 第57页 |
·GUS 荧光定量分析 | 第57-58页 |
·讨论 | 第58-59页 |
·苜蓿的转化 | 第58页 |
·GUS 基因表达分析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四章 干燥体细胞胚用作转基因苜蓿种质保藏的研究 | 第61-70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61-64页 |
·材料 | 第61-62页 |
·主要仪器 | 第62页 |
·试验方法 | 第62-6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4-67页 |
·苜蓿植株的转化和转基因体细胞胚的诱导 | 第64页 |
·体细胞胚的干燥和萌发 | 第64-66页 |
·转化植株的环境适应性 | 第66页 |
·再生的转基因苜蓿的 GUS 分析 | 第66-67页 |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分析 | 第67页 |
·讨论 | 第67-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3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0-71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71页 |
·本领域研究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71-72页 |
·前景与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5页 |
附录 | 第85-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作者简介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