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绪论 | 第9-24页 |
一、 “唐宋行旅词”的概念界说 | 第9-13页 |
二、 选题理由与意义 | 第13-16页 |
三、 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6-22页 |
四、 研究目标、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2页 |
五、 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 | 第22-23页 |
六、 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 第23-24页 |
第一章 唐宋行旅词的历史渊源 | 第24-31页 |
第一节 行旅文学的发端 | 第24-27页 |
第二节 行旅文学的发展与新变 | 第27-29页 |
第三节 唐代是行旅文学的高潮期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唐宋行旅词概述及发展历程 | 第31-40页 |
第一节 唐宋行旅词概述 | 第31-34页 |
第二节 唐五代行旅词的发展特点 | 第34-37页 |
第三节 宋代行旅词的发展特点 | 第37-40页 |
第三章 载酒一尊谁与共,回首江湖旧梦——江湖行旅词的内容与艺术特征 | 第40-55页 |
第一节 江湖行旅词的概念界定 | 第40-42页 |
第二节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江湖行旅词的表达内容 | 第42-45页 |
第三节 景阔情柔、慢词赋法——江湖行旅词的艺术特色 | 第45-55页 |
第四章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江湖行旅词的词史意义与文化意义 | 第55-65页 |
第一节 从秾艳喧嚣到清雅沉静——江湖行旅词的词史意义 | 第55-58页 |
第二节 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江湖行旅词的文化意义 | 第58-65页 |
第五章 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贬谪行旅词的内容与艺术特征 | 第65-90页 |
第一节 投荒万里无归路,词客多唱行旅歌——贬谪行旅词概述 | 第65-71页 |
第二节 “长安”“日”已远,知音慰苦辛——贬谪行旅词的内容、主旨 | 第71-76页 |
第三节 人在江山里,儿女情可托——唐宋贬谪行旅词的艺术特色 | 第76-90页 |
第六章 万里谪途写新词,夕阳红处是长安——唐宋贬谪行旅词的词史意义与文化意义 | 第90-104页 |
第一节 “开疆”、“尊体”与词风演变——唐宋贬谪行旅词的词史意义 | 第90-94页 |
第二节 传播、圆融与传奇——唐宋贬谪行旅词的文化意义 | 第94-104页 |
第七章 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唐宋军旅词的主旨与艺术特征 | 第104-118页 |
第一节 唐宋军旅词创作概况 | 第104-107页 |
第二节 将军百战苦,春闺梦里人——唐宋军旅词的主旨 | 第107-113页 |
第三节 雄奇豪放、苍凉哀婉——唐宋军旅词的艺术特征 | 第113-118页 |
第八章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唐宋军旅词的词史意义与文化意义 | 第118-131页 |
第一节 豪放源头说军旅,时人难解真风情——唐宋军旅词的词史意义及局限 | 第118-126页 |
第二节 玉关老将亦多情,各以词作诉心声——唐宋军旅词的文化意义 | 第126-131页 |
余论 | 第131-143页 |
余论一 春梦绕胡沙,忍听琵琶——唐宋“播迁、亡国”行旅词 | 第131-138页 |
余论二 行旅视角下的唐宋词研究之反思 | 第138-143页 |
附录 | 第143-170页 |
附录一 周邦彦《兰陵王·柳》之“灯照离席”试解 | 第143-146页 |
附录二 周邦彦《玉楼春》“一任卢郎愁里老”之“卢郎”解 | 第146-147页 |
附录三 曹组《点绛唇·咏御射》词本事考辨 | 第147-150页 |
附录四 欧阳珣《踏莎行》词本事考辨 | 第150-151页 |
附录五 敦煌词《望江南》(娘子面,硙了再重磨)词意辨析 | 第151-153页 |
附录六 夏承焘《周草窗年谱》补正 | 第153-156页 |
附录七 南宋词人章谦亨生平家世考 | 第156-163页 |
附录八 《全宋词》王同祖小传订补一条 | 第163页 |
附录九 论秦观词艺术风格的演变——“艳情”渐隐,“身世”渐显 | 第163-168页 |
附录十 《兵要望江南》的作者与时代问题 | 第168-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76页 |
攻读硕、博期间科研成果 | 第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