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金陵词坛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绪论 | 第9-15页 |
第一章 金陵历史文化的考察 | 第15-28页 |
第一节 地理人文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 第15-21页 |
一、金陵特殊的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 第15-17页 |
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特殊地位 | 第17-18页 |
三、教育对人才的生发作用 | 第18-20页 |
四、师友家族文化的传承与词学之兴盛 | 第20-21页 |
第二节 藏书、刻书、编书 | 第21-24页 |
第三节 地域文学传统 | 第24-28页 |
第二章 清代初期金陵词坛的多元词风 | 第28-46页 |
第一节 遗民心态之显现 | 第28-35页 |
一、三十年来沦落恨,泪与墨珠同泫——遗民们的合唱 | 第28-30页 |
二、自写胸怀,尤多商羽之声 | 第30-35页 |
第二节 何采:亦狷亦狂,盘空硬语 | 第35-40页 |
第三节 清初金陵其他词人:佟世南、先著、吴贯勉 | 第40-46页 |
一、缠绵婉转的《东白堂词》 | 第41-42页 |
二、自抒性情的《劝影堂词》 | 第42-44页 |
三、气韵冲淡的《秋屏词钞》 | 第44-46页 |
第三章 清代中期金陵词坛风貌 | 第46-79页 |
第一节 钱塘袁氏与金陵词坛 | 第48-57页 |
一、袁氏词人与家族文化 | 第48-50页 |
二、随园雅集与金陵词坛 | 第50-52页 |
三、袁氏词人的创作及其评价 | 第52-55页 |
四、袁氏词人与嘉道词坛 | 第55-57页 |
第二节 严骏生与《餐花吟馆词钞》 | 第57-71页 |
一、何时申素志无奈作词人 | 第57-58页 |
二、镂月裁云格调新不分秦柳更苏辛 | 第58-62页 |
三、一种深情天赋与餐花妙笔尽缠绵 | 第62-68页 |
四、《餐花吟馆词钞》题词意义 | 第68-71页 |
第三节 江东词社群体考论 | 第71-79页 |
一、社词总集 | 第71-72页 |
二、唱和活动 | 第72-74页 |
三、词社的形态规模 | 第74-75页 |
四、词学主张与创作 | 第75-78页 |
五、余论 | 第78-79页 |
第四章 清代晚期金陵词坛变迁 | 第79-145页 |
第一节 近代词坛的揭幕人——邓廷桢 | 第79-93页 |
一、词人生平 | 第79-81页 |
二、词学主张:知人论世 推崇苏辛 | 第81-84页 |
三、词学创作:忠诚悱恻 可觇世变 | 第84-91页 |
四、文坛影响:风流文采 照耀江左 | 第91-93页 |
第二节 家学的传承——金陵邓氏词人群 | 第93-104页 |
一、家族文化传承 | 第93-95页 |
二、邓氏词人创作及其评价 | 第95-103页 |
三、邓氏词人与晚清词坛 | 第103-104页 |
第三节 道咸之际的伤心人——许宗衡、何兆瀛 | 第104-115页 |
一、许宗衡与《玉井山馆诗余》 | 第104-112页 |
二、何兆瀛与《心庵词存》 | 第112-115页 |
第四节 端木埰与近代词坛 | 第115-134页 |
一、生平与词学思想 | 第116-123页 |
二、《碧瀣词》内容与艺术 | 第123-126页 |
三、端木埰与《宋词赏心录》 | 第126-134页 |
第五节 晚清金陵词坛名家综论 | 第134-145页 |
一、李希邺:慷慨悲歌 自成绝调 | 第134-135页 |
二、濮文昶:清音老凤 侠骨柔情 | 第135-138页 |
三、蒋师辙:瓣香迦陵 豪不就律 | 第138-140页 |
四、黄氏三兄弟:学有专攻 词风各异 | 第140-143页 |
五、王德楷:云阁羽翼 骚雅峭拔 | 第143-145页 |
第五章 《国朝金陵词钞》与地方词学传统 | 第145-152页 |
一、陈作霖与文献录存意识 | 第145-146页 |
二、文献保存与传统建构 | 第146-150页 |
三、词学审美与选录标准 | 第150-152页 |
第六章 清代金陵词人词学建构 | 第152-168页 |
第一节 词籍编刊 | 第152-159页 |
第二节 词学批评 | 第159-168页 |
结语 | 第168-171页 |
附录一 | 第171-189页 |
附录二 | 第189-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4-250页 |
致谢 | 第2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