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40页 |
一、地域文学研究视野中的清代秦陇诗歌研究 | 第9-24页 |
二、明清文学批评语境中的“秦风”(秦声) | 第24-40页 |
第一章 清代三秦诗人群体总论 | 第40-103页 |
第一节 清代三秦诗人群体的由来和作家构成 | 第41-52页 |
一、三秦诗人群体的地域、时间界定 | 第41-47页 |
二、三秦诗人群体的作家构成 | 第47-52页 |
第二节 清代三秦诗人群体的总体特征 | 第52-72页 |
一、以“实践”为指归的关学品格 | 第52-56页 |
二、以“格调”为宗旨的开放诗论 | 第56-60页 |
三、以“秦风”为主流的多元风格 | 第60-67页 |
四、以“审几”为指导的理性态度 | 第67-72页 |
第三节 三秦诗人群体创作的主题取向 | 第72-92页 |
一、家国之悲 | 第72-76页 |
二、生民之哀 | 第76-79页 |
三、故园之思 | 第79-81页 |
四、亲友之情 | 第81-87页 |
五、山水之乐 | 第87-92页 |
第四节 三秦诗人群体创作的审美特征 | 第92-103页 |
一、刚健之风 | 第92-96页 |
二、清丽之美 | 第96-99页 |
三、质朴之气 | 第99-103页 |
第二章 “渊源豳雅得,不独赋秦风”——清初关中本土诗人群体 | 第103-155页 |
第一节 清初关中诗人略述 | 第103-110页 |
第二节 “招隐花阶薜荔长,二贤幽谷领群芳”——遗民诗人李柏、王弘撰的诗歌创作 | 第110-123页 |
第三节 “林谷关音本,乾坤老彖才”——关中诗坛领袖李因笃 | 第123-148页 |
第四节 “新诗留雁塔,激赏到渔洋”——康乃心及其诗歌创作 | 第148-155页 |
第三章 “秦声天下稀,壮激扬其标”——清初流寓江南的关中诗人群体 | 第155-224页 |
第一节 清初关中流寓江南诗人略论 | 第155-158页 |
第二节 “丁卯桥边丁酉社,别来江水只东流”——“丁酉诗社”与关中诗人孙枝蔚、李楷 | 第158-174页 |
第三节 “秦声刚烈吴声缓,君能兼美无偏伤”——孙枝蔚在清初诗坛的诗史意义 | 第174-200页 |
第四节 “深心推伯吁,鸿笔奋西秦”——雷士俊与“直社”及“昭阳诗群”的关系 | 第200-224页 |
第四章 “从知衮衣赋,能夏振秦声”——清初关中仕清诗人的创作 | 第224-289页 |
第一节 清初关中仕清诗人略论 | 第224-229页 |
第二节 “家破仍吾土,蓬飞是故枝”——“丁酉科场案”与秦地诗人张恂、张晋 | 第229-257页 |
第三节 “近诗推秦风,字字皆白雪”——王又旦及其诗歌创作 | 第257-270页 |
第四节 “宦情闲五柳,诗格劲三秦”——李念慈及其诗歌创作 | 第270-289页 |
第五章 “秦声歌新诗,吐音非凡唱”——“关中四杰”与乾、嘉关中诗人群体 | 第289-338页 |
第一节 乾嘉关中诗人略论 | 第289-293页 |
第二节 “袁沈同时轻薄甚,岂知万古有江河”——论关中诗人屈复 | 第293-304页 |
第三节 “秦塞风烟来自北,楚人骚赋本从南”——关中诗人杨鸾、刘绍敏及其诗歌创作 | 第304-319页 |
第四节 “歌行六代律三唐,陇右诗人雅擅场”——陇右诗人吴镇、胡釴及其诗学成就 | 第319-338页 |
附录一 清代三秦诗人年表 | 第338-370页 |
附录二 清代三秦诗人著作 | 第370-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375-384页 |
后记 | 第384-3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