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6页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一) 选题的目的 | 第9-10页 |
(二) 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一) 国内学者的研究 | 第11-13页 |
(二) 国外学者的研究 | 第13-14页 |
三、研究方法和理论创新点 | 第14-16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二) 创新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企业环境责任伦理相关理论阐释 | 第16-26页 |
一、企业环境责任伦理内涵的界定 | 第16-19页 |
(一) 企业环境责任伦理的涵义 | 第16-17页 |
(二) 企业环境责任伦理的内容 | 第17-18页 |
(三) 企业与环境的伦理关系 | 第18-19页 |
二、中国古代先贤的环境生态意识 | 第19-22页 |
(一) "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 | 第20页 |
(二) "兼爱万物"的生态价值观 | 第20-21页 |
(三) "循规节用"的生态平衡观 | 第21-22页 |
三、企业环境责任伦理的提出及引发的争论 | 第22-26页 |
(一) 企业环境责任伦理的提出 | 第22-23页 |
(二) 关于企业环境责任伦理的争论 | 第23-26页 |
第三章 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正当性分析 | 第26-33页 |
一、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理论基础 | 第26-29页 |
(一) 关于企业环境责任的几种学说 | 第26-27页 |
(二) 循环经济理论的企业环境责任思想 | 第27-28页 |
(三) 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伦理学基础 | 第28-29页 |
二、企业承担环境责任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需要 | 第29-30页 |
(一) 社会行为之可能——伦理性 | 第29页 |
(二) 人类生存之可能——持续性 | 第29-30页 |
(三) 企业永续发展之可能——二重性 | 第30页 |
三、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现实意义 | 第30-33页 |
(一) 企业对环境的道德行为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 第30-31页 |
(二) 企业对环境责任的承担有利于提高公民的道德责任感 | 第31页 |
(三) 资源利用的循环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 第31-32页 |
(四) 资源享用的公平性可促进世界和平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当代中国企业环境责任伦理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第33-38页 |
一、当代中国企业存在的环境责任伦理问题 | 第33-35页 |
(一) 环境污染问题 | 第33-34页 |
(二) 资源浪费问题 | 第34-35页 |
二、当代中国企业环境责任缺失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5-38页 |
(一) 企业求利至上的观念严重 | 第35-36页 |
(二) 政府环境治理政策不健全 | 第36页 |
(三) 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 第36-37页 |
(四) 公众对消费观念产生认识误区 | 第37-38页 |
第五章 我国企业环境责任伦理的实现途径 | 第38-44页 |
一、构建企业环境责任伦理实现的自律机制 | 第38-40页 |
(一) 增强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和循环经济理念 | 第38页 |
(二) 树立企业生态化经济价值观 | 第38-39页 |
(三) 建立企业生态化管理机制 | 第39-40页 |
(四) 实施产品全过程绿化生产战略 | 第40页 |
二、探寻企业环境责任伦理实现的他律机制 | 第40-44页 |
(一) 改革传统的政府环保规制 | 第40-41页 |
(二) 完善企业环境责任法律制度 | 第41-42页 |
(三) 鼓励公众监督与参与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后记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