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方言的文白异读研究
|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表清单 | 第10-13页 |
| 1 引言 | 第13-19页 |
|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3-14页 |
| ·选题依据 | 第13-14页 |
| ·选题意义 | 第14页 |
| ·研究现状及不足 | 第14-16页 |
| ·山东方言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文白异读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研究不足 | 第16页 |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6-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选点标准及材料来源 | 第17-18页 |
| ·选点标准 | 第17-18页 |
| ·材料来源 | 第18页 |
| ·本文符号说明 | 第18-19页 |
| 2 山东方言文白异读的全局性研究 | 第19-41页 |
| ·分布范围广的文白异读类型 | 第19-33页 |
| ·声母文白异读的类型 | 第19-23页 |
| ·韵母文白异读的类型 | 第23-30页 |
| ·声调的文白异读 | 第30-33页 |
| ·局部地区出现的文白异读类型 | 第33-38页 |
| ·古浊平声字和见系团音声母的文白异读 | 第33-34页 |
| ·咸山摄开口一等见系入声字韵母的文白异读 | 第34-35页 |
| ·深臻摄三等精组阳声韵韵母的文白异读 | 第35-36页 |
| ·宕摄入声字韵母的文白异读 | 第36-37页 |
| ·两个角度 | 第37-38页 |
| ·山东方言文白异读的特点 | 第38-41页 |
| ·层次明晰性 | 第38-39页 |
| ·文读来源单纯性 | 第39页 |
| ·关于文白异读特点的两个问题 | 第39-41页 |
| 3 山东方言文白异读的专题研究 | 第41-66页 |
| ·德州、宁津方言日母字的读音 | 第41-48页 |
| ·山东方言日母字的读音类型 | 第41页 |
| ·德州、宁津方言日母字的读音 | 第41-43页 |
| ·白读音的讨论 | 第43-45页 |
| ·文读音的讨论 | 第45-46页 |
| ·附论“颚近音日化”的起始时间 | 第46-48页 |
| ·通摄知章组入声字声母在山东方言东区的读音分析 | 第48-56页 |
| ·知庄章在山东方言东区的读音类型 | 第48-49页 |
| ·通摄知章组入声字声母的读音分化 | 第49-51页 |
| ·通摄知章组入声字的历史读音 | 第51-53页 |
| ·通摄知章组入声字声母读音分析 | 第53-55页 |
| ·关于通摄知章组入声字声母读音分化的余论 | 第55-56页 |
| ·江摄入声字在山东方言中的特殊读音 | 第56-63页 |
| ·[a]类音和[a]类字 | 第56页 |
| ·[a]类音的分布范围 | 第56-58页 |
| ·历史文献的记载 | 第58页 |
| ·文白异读 | 第58-61页 |
| ·历史上的移民问题 | 第61-62页 |
| ·[a]类音的前景 | 第62-63页 |
| ·“蛇”字的异读 | 第63-66页 |
| ·“蛇”的异读情况 | 第63-64页 |
| ·“蛇”的异读解析 | 第64-66页 |
| 4 结语 | 第66-70页 |
| ·本文观点与结论 | 第66-69页 |
| ·全局性研究的结论 | 第66-68页 |
| ·专题研究的结论 | 第68-69页 |
|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69-70页 |
| ·本文的创新与贡献 | 第69页 |
|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 附录 | 第74-78页 |
| 作者简历 | 第78-80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