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房屋建筑设备论文--空气调节、采暖、通风及其设备论文--空气调节论文--空气调节系统论文

办公建筑空调系统用能优化研究

摘要第1-17页
Abstract第17-20页
縮略词注释表第20-21页
第一章 绪论第21-30页
   ·论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21-22页
   ·空调系统优化研究现状第22-23页
   ·分时电价下的空调系统优化的研究现状第23-25页
     ·冰蓄冷空调优化的研究现状第24页
     ·空调预冷优化的研究现状第24-25页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第25-30页
     ·论文的研究立意及思路第25-27页
     ·论文的研究内容第27-30页
第二章 空调系统基线负荷预测研究第30-43页
   ·引言第30-31页
   ·室外气象数据的聚类第31-32页
     ·FCM聚类算法第31-32页
     ·同时刻室外气象数据的聚类第32页
   ·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第32-36页
     ·ANN的基本机构第32-33页
     ·BP网络的学习规则第33-35页
     ·样本输入和输出参数的选择第35页
     ·样本输入和输出参数的预处理第35-36页
     ·ANN网络的评价指标第36页
   ·预测模型的判别分析原则第36-37页
   ·空调系统基线负荷预测流程第37-38页
   ·实验及结果分析第38-42页
     ·同时刻室外气象数据的聚类第38-39页
     ·BP神经网络的基线负荷预测第39-42页
   ·小结第42-43页
第三章 固定电价下的室内温度设定值的优化研究第43-62页
   ·引言第43-44页
   ·建筑热物质模型第44-48页
     ·制冷期间热平衡方程第45-47页
     ·通风期间热平衡方程第47-48页
   ·室外温度的预测方法第48-50页
     ·ASHRAE系数法第48-49页
     ·形状因子法第49页
     ·两种室外温度预测方法的比较第49-50页
   ·舒适度指标模型第50-52页
   ·固定电价下的室内温度设定值优化模型第52-53页
   ·实验及结果分析第53-60页
     ·逐时室外温度的预测第54-55页
     ·建筑热物质模型参数第55-56页
     ·室内温度设定值优化模型的求解第56-58页
     ·动态温度设定值与固定温度设定值的费用和舒适度比较第58-60页
     ·优化后的固定电价室内冷负荷与基线冷负荷的比较第60页
   ·小结第60-62页
第四章 分时电价下的室内温度设定值的优化研究第62-80页
   ·引言第62页
   ·建筑热物质第62-63页
   ·建筑热物质模型第63-66页
     ·工作期间热平衡方程第64页
     ·非工作期间热平衡方程第64-66页
   ·建筑热物质模型中各参数对冷负荷的影响第66-73页
     ·室外空气温度和室内温度设定值与冷负荷的关系第68-70页
     ·时间常数和内、外部热对流传递数与冷负荷的关系第70-73页
   ·分时电价下的室内温度设定值的优化模型第73-74页
   ·实验及结果分析第74-78页
     ·室内温度设定值优化模型的求解第74-76页
     ·分时电价下的冷负荷与固定电价下冷负荷的比较第76-78页
     ·优化后的分时电价室内冷负荷与基线冷负荷的比较第78页
   ·小结第78-80页
第五章 风机盘管空调水系统用能优化研究第80-101页
   ·引言第80-81页
   ·变流量空调系统的形式第81-82页
     ·一次泵变流量系统第81-82页
     ·二次泵变流量系统第82页
   ·水泵变流量系统控制方式第82-84页
   ·固定电价下的最不利支路位置的确定第84-87页
     ·风机盘管模型构建第85-87页
     ·最不利支路位置的判定第87页
   ·固定电价下的系统流量优化模型第87-90页
     ·水泵频率的优化设定模型第88-89页
     ·系统流量调节的节能分析第89-90页
   ·固定电价下的水力管网的优化第90-94页
     ·非比例负荷的计算方法第90-91页
     ·优化函数的构建第91-94页
   ·实验及结果分析第94-99页
     ·系统流量调节第94-97页
     ·水力管网优化第97-98页
     ·优化控制与末端压差控制的比较第98-99页
   ·小结第99-101页
第六章 基于系统能量输入比的VAV空调系统优化研究第101-114页
   ·引言第101页
   ·空调系统能量输入比优化模型第101-105页
     ·制冷机功率性能曲线模型第102-103页
     ·冷冻水泵性能曲线模型第103-104页
     ·盘管送风机性能曲线模型第104-105页
     ·冷却塔风机和冷却水泵的性能曲线模型第105页
   ·空调系统约束方程第105-108页
     ·空调系统能量守恒约束第105-106页
     ·空调系统各设备性能约束第106页
     ·空调系统各设备之间的耦合约束第106-107页
     ·模型参数简化第107-108页
   ·模型求解及结果分析第108-113页
     ·模型参数的确定第108-111页
     ·空调系统能量输入比的模型求解第111-112页
     ·节能效果比较第112-113页
   ·小结第113-114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14-116页
   ·本文的工作总结第114-115页
   ·工作展望第115-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9页
致谢第129-13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3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31-132页
附件第132-142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液化场地下结构抗震分析研究
下一篇:易学象数下的中国建筑与园林营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