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6页 |
英文摘要 | 第16-20页 |
文献综述 | 第20-44页 |
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研究进展 | 第20-41页 |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结构及其生物学特性 | 第20-25页 |
·PRRSV 的分类地位 | 第20页 |
·PRRSV 的形态结构 | 第20-21页 |
·PRRSV 的理化性质 | 第21-22页 |
·PRRSV 的生物学结构 | 第22-24页 |
·PRRSV 的基因组结构 | 第22页 |
·PRRSV 的主要蛋白结构 | 第22-24页 |
·PRRSV 在自然界中的变异 | 第24-25页 |
·PRRSV 的基因变异 | 第24-25页 |
·PRRSV 的抗原性变异 | 第25页 |
·PRRSV 的免疫学特点 | 第25-27页 |
·PRRSV 的致病机理 | 第27-29页 |
·PRRSV 的持续性感染与免疫抑制 | 第29-31页 |
·PRRSV 的流行病学 | 第31-33页 |
·PRRSV 的发病特点 | 第31-32页 |
·PRRSV 的典型症状及主要病变 | 第32-33页 |
·PRRS 的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 第33-38页 |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 第33页 |
·抗原检测方法 | 第33-34页 |
·PRRSV 的分子生物学诊断 | 第34-35页 |
·血清学诊断 | 第35-37页 |
·PRRSV 的诊断注意事项 | 第37-38页 |
·PRRSV 的防治措施 | 第38-39页 |
·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对 PRRSV 感染和复制的影响 | 第39页 |
·PRRSV 与猪“高热病”的关系 | 第39-41页 |
2. 免疫选择压对病毒变异的影响 | 第41-44页 |
·病毒在抗体选择压下的基因变异及毒力演化 | 第41页 |
·免疫选择压发挥作用的评价指标 | 第41-42页 |
·免疫选择压实验模型的建立 | 第42-43页 |
·亚群白血病病毒在抗体选择压下的变异 | 第42页 |
·H9N2 禽流感病毒在抗体选择压下的变异 | 第42-43页 |
·新城疫病毒在抗体选择压下的变异 | 第43页 |
·PRRSV的变异与抗体选择压的关系 | 第43-44页 |
研究报告 | 第44-110页 |
第一部分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山东株 SD0612 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试验 | 第44-68页 |
(一) 一例猪“高热病”的诊断及其主要病原的分离 | 第44-5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9页 |
·病料来源及背景 | 第44-45页 |
·分子生物学试剂及试剂盒 | 第45页 |
·细胞及培养基 | 第45-46页 |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46页 |
·肺脏等组织总 DNA 的提取 | 第46页 |
·肺脏等组织总 RNA 的提取 | 第46页 |
·应用斑点杂交检测病料中的 PRV、PRRSV 及 PCV-2 | 第46-47页 |
·利用 PCR 检测病料中的PPV | 第47-48页 |
·利用 RT-PCR 检测病料中PRRSV 及CSFV | 第48-49页 |
·PRRSV 病毒的分离 | 第4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1页 |
·猪肺脏中 PRV、PCV-2、PRRSV 的斑点杂交检测结果 | 第49-50页 |
·猪肺脏中 PPV 的 PCR 检测结果 | 第50页 |
·猪肺脏中 PRRSV 及 CSFV 的 RT-PCR 检测结果 | 第50-51页 |
·PRRSV 的病毒分离 | 第51页 |
3. 讨论 | 第51-53页 |
(二) SD0612 主要基因的序列分析及其致病性试验 | 第53-6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9页 |
·分子生物学试剂及试剂盒 | 第53页 |
·细胞及培养基 | 第53-54页 |
·SD0612 主要基因 NSP2、ORF3-7 的扩增 | 第54-59页 |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54页 |
·病毒总 RNA 的提取 | 第54-55页 |
·SD0612 主要基因的 RT-PCR 扩增 | 第55-56页 |
·扩增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 第56-57页 |
·PCR 产物与 T 载体的连接 | 第57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57页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57-58页 |
·重组克隆细菌的筛选 | 第58页 |
·质粒 DNA 的提取 | 第58页 |
·质粒 DNA 的酶切鉴定 | 第58-59页 |
·阳性克隆的测序与序列分析 | 第59页 |
·病毒 TCID_(50)的测定 | 第59页 |
·SD0612 的致病性试验 | 第5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6页 |
·SD0612 主要基因的 RT-PCR 扩增结果 | 第59-60页 |
·重组质粒的鉴定结果 | 第60-61页 |
·SD0612 主要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61-63页 |
·SD0612 的致病性 | 第63-66页 |
·猪接种 SD0612 后的体温变化及主要发病表现 | 第63-64页 |
·猪接种 SD0612 死亡猪的主要剖检变化 | 第64-66页 |
3. 讨论 | 第66-68页 |
第二部分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SD0612 在抗体选择压下的变异 | 第68-8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9-76页 |
·主要试剂 | 第69页 |
·有关培养基和溶液的配制 | 第69页 |
·细胞与病毒 | 第69页 |
·抗 SD0612 猪血清的制备 | 第69-70页 |
·最适血清添加浓度的确定 | 第70页 |
·病毒在 Marc-145 细胞传代系的建立 | 第70页 |
·不同病毒传代系列 ORF3-5 基因的扩增 | 第70-75页 |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70-71页 |
·病毒总 RNA 的提取 | 第71页 |
·PRRSV 相关基因的 RT-PCR 扩增 | 第71-72页 |
·扩增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 第72-73页 |
·回收产物与 T 载体的连接 | 第73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73页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73-74页 |
·质粒 DNA 的提取 | 第74页 |
·质粒 DNA 的酶切鉴定 | 第74-75页 |
·序列测定与分析 | 第75页 |
·各传代系病毒不同基因突变的 NS 与 S 比值的确定 | 第75页 |
·不同传代 PRRSV 交叉病毒中和反应 | 第75-7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6-82页 |
·最适血清添加浓度的确定 | 第76页 |
·SD0612 在有抗体和无抗体传代过程中 ORF5 基因的变异 | 第76-77页 |
·SD0612 突变株 F40 有抗体和无抗体传代过程中 ORF5 基因的变异 | 第77页 |
·在有抗体和无抗体传代过程中 ORF4 基因的变异 | 第77页 |
·在有抗体和无抗体传代过程中 ORF3 基因的变异 | 第77页 |
·PRRSV 与不同传代突变株之间抗原性的变异和比较 | 第77-78页 |
·SD0612 原始株、F40、e40 与参考毒株 GP5 的氨基酸比较 | 第78-82页 |
3. 讨论 | 第82-86页 |
第三部分 PRRSV 准种的多样性及其在抗体选择压下的演变 | 第86-9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6-89页 |
·细胞与病毒 | 第86-87页 |
·主要试剂 | 第87页 |
·抗血清的制备 | 第87页 |
·最适血清添加浓度的确定 | 第87页 |
·病毒在 Marc-145 细胞传代系的建立 | 第87-88页 |
·不同病毒传代系列 ORF5 基因的扩增、克隆和序列分析 | 第88页 |
·SD0612 在抗体选择压下突变株与原始株及参考毒株优势准种 ORF5 的比较 | 第88-8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9-93页 |
·最适血清添加浓度的确定 | 第89页 |
·SD0612 准种的多样性及其在有抗体和无抗体传代过程中的演变 | 第89-91页 |
·有抗体传代毒与原始毒株优势序列及 HP-PRRSV 参考株的比较 | 第91-93页 |
3. 讨论 | 第93-95页 |
第四部分 SD0612原始株及不同传代突变株在回归猪体试验中病毒血症和抗体动态的比较 | 第95-110页 |
(一) 两次传代中有抗体组突变株与 SD0612 原始株感染猪后病毒血症和抗体动态的比较 | 第95-10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5-99页 |
·细胞与病毒 | 第95页 |
·主要试剂 | 第95-96页 |
·实验动物 | 第96页 |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 第96页 |
·接种 PRRSV 后猪血常规的变化 | 第96页 |
·接种 PRRSV 后不同时期 ELISA 抗体的测定 | 第96-97页 |
·应用荧光定量 PCR 测定单位体积血清中 PRRSV 的含量 | 第97-99页 |
·血清中 PRRSV 病毒 RNA 的提取 | 第97页 |
·SYBR Green 法测定血清中 PRRSV 拷贝数 | 第97-99页 |
·不同毒株感染后诱发抗体对强毒的保护作用 | 第9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9-103页 |
·不同毒株感染猪后血常规的变化 | 第99-101页 |
·不同毒株感染猪后血液中病毒含量的差异 | 第101页 |
·不同毒株感染猪后 ELISA 抗体的差异 | 第101-102页 |
·不同毒株感染猪后诱发抗体对强毒攻击的保护能力 | 第102-103页 |
3. 讨论 | 第103-104页 |
(二) 第一次传代有抗体组代表株 F40 与第二次传代无抗体组代表株a40 回归猪体后病毒血症和抗体动态的比较 | 第104-11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4-105页 |
·细胞与病毒 | 第104页 |
·主要试剂 | 第104页 |
·实验动物 | 第104页 |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 第104页 |
·接种 PRRSV 后不同时期 ELISA 抗体的测定 | 第104-105页 |
·单位体积血清中 TCID50的测定 | 第105页 |
·不同毒株感染后诱发抗体对强毒的保护作用 | 第105页 |
2. 结果 | 第105-108页 |
·不同毒株感染猪后血液中病毒含量的差异 | 第105-106页 |
·不同毒株感染猪后 ELISA 抗体的差异 | 第106-107页 |
·不同毒株感染猪后诱发抗体对强毒攻击的保护能力 | 第107-108页 |
3. 讨论 | 第108-110页 |
结论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6页 |
附录 | 第126-131页 |
致谢 | 第131-132页 |
博士期间待发表或已发表论文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