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1页 |
·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 第8页 |
·文献综述 | 第8-10页 |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宽严相济的提出及其内涵解读 | 第11-18页 |
·宽严相济的提出 | 第11-14页 |
·提出宽严相济的国内背景 | 第11-13页 |
·提出宽严相济的国际背景 | 第13-14页 |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 | 第14-18页 |
·“宽”的含义 | 第15页 |
·“严”的含义 | 第15-16页 |
·“济”的含义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宽”的基础 | 第18-20页 |
·司法宽容理念 | 第18-19页 |
·刑法谦抑性理念 | 第19页 |
·保障人权理念 | 第19-20页 |
·“严”的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报应论和功利论 | 第20页 |
·传统重型主义理论 | 第20-21页 |
·“济”的理论基础 | 第21-22页 |
·中庸思想 | 第21页 |
·罪刑相适应原则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刑事司法中贯彻宽严相济政策的难度、限度与向度 | 第22-32页 |
·刑事司法中贯彻宽严相济的难度 | 第22-26页 |
·司法观念的转变不到位 | 第22页 |
·宽严对象的确立标准模糊 | 第22-23页 |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定位偏差 | 第23页 |
·刑事司法中的不利因素 | 第23-25页 |
·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 第25-26页 |
·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限度 | 第26-29页 |
·“宽”的限度 | 第26-27页 |
·“严”的限度 | 第27-28页 |
·“济”的限度 | 第28-29页 |
·宽严相济政策的向度 | 第29-32页 |
·微观向度:司法人道 | 第29-30页 |
·中观向度:司法公正 | 第30-31页 |
·宏观向度:社会和谐 | 第31-32页 |
第四章 贯彻宽严相济政策的刑事司法设想 | 第32-44页 |
·司法理念层面 | 第32-33页 |
·坚持宽字为本,确立有利被告原则 | 第32页 |
·确定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 第32-33页 |
·确定无罪推定原则 | 第33页 |
·司法实践层面 | 第33-44页 |
·刑事立案程序的完善 | 第33-34页 |
·刑事侦查程序的完善 | 第34-36页 |
·刑事起诉程序的完善 | 第36-38页 |
·刑事审判程序的完善 | 第38-40页 |
·刑事执行制度的完善 | 第40-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