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中的圜丘祀天礼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4页 |
| 1 绪论 | 第14-21页 |
| ·选题意义 | 第14页 |
| ·学术史回顾与存在问题 | 第14-18页 |
| ·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点 | 第18-20页 |
| ·研究方法及所依据的史料 | 第20-21页 |
| 2 圜丘祀天礼的相关问题及背景 | 第21-30页 |
| ·郊与丘的关系 | 第21-25页 |
| ·郊天的时间 | 第25-26页 |
| ·配帝后稷 | 第26-27页 |
| ·日月从祀 | 第27-28页 |
| ·丧不废祭及代祭 | 第28-30页 |
| 3 圜丘祀天礼所用饮食器及食物 | 第30-46页 |
| ·鼎、镬、俎 | 第30-34页 |
| ·鼎 | 第30-31页 |
| ·镬 | 第31-32页 |
| ·俎 | 第32页 |
| ·鼎、镬、俎的用法 | 第32-34页 |
| ·豆、笾 | 第34-36页 |
| ·豆 | 第34页 |
| ·笾 | 第34-35页 |
| ·豆和笾的用法 | 第35-36页 |
| ·簋、簋 | 第36-37页 |
| ·簋、簋的形制 | 第36-37页 |
| ·簋、簋的用法 | 第37页 |
| ·爵、尊 | 第37-39页 |
| ·爵 | 第37-38页 |
| ·尊 | 第38页 |
| ·爵、尊的用法 | 第38-39页 |
| ·酒醴 | 第39-46页 |
| ·五齐 | 第40-42页 |
| ·三酒 | 第42页 |
| ·秬、鬯、鬱 | 第42-44页 |
| ·酒醴的用法 | 第44-46页 |
| 4 圜丘祀天礼所涉及的其他器物 | 第46-59页 |
| ·壁、圭 | 第46-49页 |
| ·璧、圭的形制 | 第46-48页 |
| ·璧、圭的用法 | 第48-49页 |
| ·乐器 | 第49-55页 |
| ·钟 | 第49-51页 |
| ·磬 | 第51-52页 |
| ·鼓 | 第52-53页 |
| ·钟、磐、鼓的用法 | 第53-55页 |
| ·冕服 | 第55-59页 |
| ·冕与爵弁 | 第55-57页 |
| ·裘 | 第57-58页 |
| ·冕服的用法 | 第58-59页 |
| 5 圜丘祀天礼的前期准备活动 | 第59-94页 |
| ·亲耕藉田 | 第59-62页 |
| ·藉田的由来 | 第59-60页 |
| ·藉田的耕种 | 第60-61页 |
| ·藉田的收获与储藏 | 第61-62页 |
| ·选养牺牲 | 第62-67页 |
| ·选牲 | 第62-64页 |
| ·养牲 | 第64-66页 |
| ·省牲 | 第66-67页 |
| ·告庙卜 | 第67-75页 |
| ·先簸而后卜 | 第67-68页 |
| ·祀天卜筮的对象、时间与地点 | 第68-71页 |
| ·卜筮所用占具器物 | 第71-75页 |
| ·誓戒抒士 | 第75-77页 |
| ·誓戒 | 第75-76页 |
| ·择士 | 第76-77页 |
| ·戒日与卜日同 | 第77页 |
| ·斋戒 | 第77-80页 |
| ·斋戒之由 | 第77-78页 |
| ·斋戒食玉 | 第78-79页 |
| ·秬鬯洗浴与服玄端玄裳玄冕 | 第79-80页 |
| ·戒具陈设省眂 | 第80-83页 |
| ·祀天戒具陈设 | 第80-82页 |
| ·省眂 | 第82-83页 |
| ·呼旦除道 | 第83-86页 |
| ·除道警跸 | 第83-84页 |
| ·呼旦警戒 | 第84-86页 |
| ·祭日陈设省视 | 第86-89页 |
| ·祭日陈设 | 第86-88页 |
| ·省眂 | 第88-89页 |
| ·听祭报出郊 | 第89-94页 |
| ·听祭报 | 第89页 |
| ·服衮 | 第89-90页 |
| ·犯軷 | 第90-92页 |
| ·乘车 | 第92-94页 |
| 6 圜丘祀天礼的仪式及过程 | 第94-132页 |
| ·燔柴 | 第94-102页 |
| ·祭天燔柴的起源 | 第94-95页 |
| ·“禋祀”是否为燔柴祀天 | 第95-96页 |
| ·燔柴是否为祭礼之末 | 第96-97页 |
| ·燔柴中所用薪柴为何物 | 第97-98页 |
| ·燔柴中是否用玉 | 第98-100页 |
| ·关于燔柴中的用牲 | 第100-102页 |
| ·作乐 | 第102-110页 |
| ·乐调 | 第102-104页 |
| ·乐事 | 第104-109页 |
| ·兴舞 | 第109-110页 |
| ·迎尸 | 第110-114页 |
| ·祀天中是否用尸 | 第110-111页 |
| ·祀天中尸的身份 | 第111-113页 |
| ·迎尸服裘 | 第113-114页 |
| ·迎牲纳牲 | 第114-116页 |
| ·天子射牲以示亲杀 | 第116-123页 |
| ·殷商时期的射牲活动 | 第116-119页 |
| ·西周时期的射牲礼记载 | 第119-122页 |
| ·传世文献记载的相互印证 | 第122-123页 |
| ·盥礼与存礼 | 第123-127页 |
| ·盥礼 | 第123-124页 |
| ·荐玉 | 第124-125页 |
| ·荐豆笾 | 第125页 |
| ·荐血腥 | 第125-126页 |
| ·荐牲 | 第126-127页 |
| ·祝号 | 第127页 |
| ·馈食 | 第127-130页 |
| ·送尸告事毕 | 第130-132页 |
| ·嘏礼 | 第130页 |
| ·送尸、彻、告事毕 | 第130-132页 |
| 7 圜丘祀天礼所体现的周人天神信仰观念 | 第132-138页 |
| ·周代天神信仰概述 | 第132-135页 |
| ·“田”字的本意及演变 | 第132-134页 |
| ·周代天神的特点 | 第134-135页 |
| ·天神信仰在周代的社会功能 | 第135-138页 |
| ·政权神圣化、合法化的需要 | 第135-136页 |
| ·约束周天子的行为 | 第136-137页 |
| ·改善民众的物质及精神生活 | 第137-138页 |
| 结语 | 第138-142页 |
| 附表 | 第142-1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9-156页 |
| 个人简历 | 第156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6-157页 |
| 致谢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