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大遗址保护研究--以洛阳片区为中心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1 绪论 | 第13-3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3-26页 |
| ·国际遗址保护发展趋势 | 第14-16页 |
| ·国内大遗址保护发展历程 | 第16-20页 |
| ·学术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20-24页 |
| ·河南省大遗址保护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24-26页 |
| ·相关概念 | 第26-35页 |
| ·文化遗产 | 第26-29页 |
| ·文物保护与文化遗产保护 | 第29-30页 |
| ·遗址 | 第30-31页 |
| ·大遗址与大遗址保护 | 第31-35页 |
| 2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35-43页 |
| ·系统论与系统方法 | 第35-37页 |
| ·以系统视野研究大遗址保护的必要性 | 第37-38页 |
| ·系统分析方法在大遗址保护研究中的运用 | 第38-43页 |
| 3 河南省大遗址保护体系 | 第43-65页 |
| ·河南省自然地理环境 | 第43-44页 |
| ·河南历史文化的地位 | 第44-49页 |
| ·华夏文明起源发展的核心区域 | 第44-46页 |
| ·历代王朝建都选址的重点区域 | 第46-47页 |
| ·传统文化发轫传播的中心区域 | 第47-49页 |
| ·河南大遗址的特性与定位 | 第49-52页 |
| ·河南大遗址简况 | 第49-50页 |
| ·河南大遗址的类型与区域特征 | 第50-51页 |
| ·河南大遗址保护在国家战略中的定位 | 第51-52页 |
| ·河南大遗址保护组成体系 | 第52-56页 |
| ·河南境内主要大遗址保护举例 | 第56-61页 |
| ·安阳殷墟遗址 | 第56-58页 |
| ·内黄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 | 第58-60页 |
| ·新郑郑韩故城遗址 | 第60-61页 |
| ·河南大遗址保护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 第61-63页 |
| ·小结 | 第63-65页 |
| 4 洛阳片区大遗址保护的系统考察 | 第65-95页 |
| ·洛阳大遗址的类型与分布 | 第67-70页 |
| ·洛阳大遗址的分布 | 第67-68页 |
| ·洛阳大遗址的类型 | 第68页 |
| ·洛阳大遗址的特点 | 第68-70页 |
| ·洛阳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发展概况 | 第70-72页 |
| ·“洛阳模式” | 第70页 |
| ·“洛阳方式” | 第70-71页 |
| ·《大遗址保护洛阳宣言》 | 第71-72页 |
| ·洛阳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评述 | 第72页 |
| ·洛阳大遗址保护利用实践述评 | 第72-89页 |
| ·二里头遗址 | 第73-76页 |
| ·偃师商城遗址 | 第76-80页 |
| ·隋唐洛阳城大遗址保护 | 第80-84页 |
| ·东周王城大遗址保护 | 第84-87页 |
| ·邙山陵墓群大遗址保护 | 第87-89页 |
| ·小结 | 第89-95页 |
| 5 汉魏洛阳故城保护案例分析 | 第95-129页 |
| ·历史沿革 | 第96-98页 |
| ·汉魏洛阳故城价值体系 | 第98-101页 |
| ·主要遗存 | 第101-105页 |
| ·主要保护措施 | 第105-120页 |
| ·考古发掘与研究 | 第105-110页 |
| ·学术研究成果 | 第110-112页 |
| ·大遗址保护措施 | 第112-113页 |
| ·汉魏洛阳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 第113-115页 |
| ·“十一五”期间汉魏故城大遗址保护展示工作成果 | 第115页 |
| ·“十二五”期间工作计划 | 第115-116页 |
| ·汉魏洛阳故城宫城阊阖门遗址保护展示 | 第116-119页 |
| ·内城东北城墙遗址保护展示工程 | 第119-120页 |
| ·经验教训与存在问题 | 第120-125页 |
| ·保护模式与方法的争论 | 第120-121页 |
| ·大型土遗址保护工程的不确定性导致变更较多 | 第121-122页 |
| ·招标技术规范和取费标准问题 | 第122-125页 |
| ·小结 | 第125-129页 |
| 6 大遗址保护比较研究 | 第129-147页 |
| ·国内主要城市大遗址保护回顾 | 第129-138页 |
| ·国家大遗址保护战略布局 | 第129-131页 |
| ·国家大遗址保护重点项目的分布 | 第131-132页 |
| ·“考古遗址公园”大遗址保护模式的国家标准 | 第132-134页 |
| ·国内主要城市大遗址保护实践与理论成果 | 第134-138页 |
| ·西安大遗址保护 | 第138-143页 |
| ·西安大遗址概况 | 第138-139页 |
| ·西安大遗址保护与利用 | 第139-142页 |
| ·西安大遗址保护利用的经验与面临的问题 | 第142-143页 |
| ·洛阳、西安大遗址保护利用的共性与特性 | 第143-145页 |
| ·洛阳、西安大遗址保护利用的共性 | 第143-144页 |
| ·洛阳、西安大遗址保护利用的特性 | 第144-145页 |
| ·小结 | 第145-147页 |
| 7 相关问题 | 第147-154页 |
| ·大遗址保护评价标准的讨论 | 第147-148页 |
| ·大遗址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 第148-151页 |
| ·大遗址保护的发展路径问题 | 第151-152页 |
| ·构建大遗址保护独立第三方监督机制的建议 | 第152-154页 |
| 8 结语 | 第154-1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8-165页 |
| 附表 | 第165-178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78-179页 |
| 后记 | 第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