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縮略词表 | 第13-14页 |
1 前言 | 第14-26页 |
·杂种优势研究进展 | 第14-23页 |
·杂种优势研究的阶段 | 第14-16页 |
·植物品种(或株系)间杂种优势 | 第14-15页 |
·亚种间杂种优势 | 第15页 |
·种间、属间及其以上的杂种优势 | 第15-16页 |
·远缘杂交杂种优势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基因组结构的变异是否增强了杂种优势 | 第17-18页 |
·表观遗传学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 第18-19页 |
·杂种优势与QTL | 第19-21页 |
·杂种优势目前研究的问题和将来的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研究背景 | 第23-26页 |
·甘蓝型油菜与白菜型油菜杂交在育种中的利用 | 第23-24页 |
·亚基因组的由来 | 第24页 |
·亚基因组间杂种优势研究背景 | 第24-25页 |
·甘白杂交后代中基因组结构变异的研究 | 第25-26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6页 |
·新型甘蓝型油菜和亚基因组间杂种优势有关性状的QTL定位 | 第26页 |
·种间杂交诱发的等位基因变异的研究 | 第26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6-37页 |
·材料 | 第26-27页 |
·试验方法 | 第27-37页 |
·田间试验 | 第27-29页 |
·群体构建 | 第27页 |
·田间试验 | 第27-29页 |
·考种方法 | 第29-30页 |
·取样原则和PCR程序 | 第30页 |
·引物来源和设计 | 第30-33页 |
·SSR引物来源 | 第30页 |
·ISSR引物的设计 | 第30-31页 |
·反转座子引物和IBAP引物的来源及设计 | 第31-33页 |
·异常带型的推导 | 第33-35页 |
·软件分析和参数设置 | 第35-37页 |
·基本统计分析 | 第35页 |
·遗传作图构建 | 第35页 |
·QTL分析方法 | 第35页 |
·QTL杂种优势位点检测 | 第35-36页 |
·QTL整合 | 第36页 |
·QTL互作对的检测 | 第36-37页 |
·异常带型的测序 | 第37页 |
·技术路线 | 第3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7-70页 |
·亲本间引物多态性的筛选 | 第37-38页 |
·标记的特征分析 | 第38-43页 |
·新带和消失带产生 | 第38-40页 |
·转座子序列的变异 | 第40-42页 |
·TH-RIL群体标记特征 | 第42-43页 |
·偏分离 | 第42页 |
·复等位点的检测 | 第42-43页 |
·遗传图谱构建和统计 | 第43-45页 |
·未定位在图谱上的标记分析 | 第45-46页 |
·表型数据分析 | 第46-52页 |
·不同群体之间的成对性状的相关分析 | 第52-53页 |
·QTL检测 | 第53-62页 |
·单位点QTL检测结果 | 第53-57页 |
·QTL分布区域 | 第57-61页 |
·亚基因组间杂种优势单位点分析 | 第61-62页 |
·两位点互作对的分析 | 第62-66页 |
·三套数据中的两位点互作对的检测与分析 | 第62-64页 |
·杂种优势有关的互作对分析 | 第64-66页 |
·与杂种优势有关的三位点互作链的检测 | 第66-67页 |
·固定杂种优势位点检测 | 第67-70页 |
4 讨论 | 第70-78页 |
·种间杂交诱发产生的变异的普遍性 | 第71-72页 |
·外源种质渗透对表型的影响 | 第72-73页 |
·亚基因组间杂种优势产生的机理 | 第73-76页 |
·亚基因组间杂种优势的扩展 | 第76-77页 |
·可以延伸的研究方向 | 第77页 |
·本课题的创新点 | 第77-78页 |
5 参考文献 | 第78-93页 |
作者简介 | 第93-95页 |
本论文合作者对本论文的贡献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附录 | 第97-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