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问题提出 | 第9-17页 |
第一节 网络使用现状描述及网络成瘾研究的社会意义 | 第9-11页 |
第二节 对网络成瘾前期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网络成瘾定义 | 第11-13页 |
·网络成瘾的临床症状 | 第13页 |
·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 | 第13-14页 |
·网络成瘾的分类 | 第14页 |
·人格与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 | 第14页 |
·网络成瘾的消极后果 | 第14-16页 |
第三节 本文的写作思路及所做的工作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网络成瘾的理论解释 | 第17-21页 |
第一节 网络成瘾的理论解释 | 第17-19页 |
·社会文化的解释 | 第17页 |
·精神分析学的解释 | 第17-18页 |
·心理动力学与人格理论的解释 | 第18页 |
·行为学的解释 | 第18页 |
·生物医学的解释 | 第18-19页 |
第二节 人本主义的理论解释 | 第19-21页 |
第三章 中国网络成瘾者的国别文化特点及在线状态研究 | 第21-29页 |
第一节 中国网络成瘾者的国别文化特点 | 第21-23页 |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素 | 第21-22页 |
·独生子女的社会心理问题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在线心理状态的研究 | 第23-24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研究假设 | 第24-25页 |
·被试取样 | 第25页 |
·研究工具 | 第25页 |
·研究程序 | 第25-26页 |
第四节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26-29页 |
·分析 | 第26-27页 |
·讨论 | 第27-29页 |
第四章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因素分析 | 第29-37页 |
第一节 互联网的特怔 | 第29-31页 |
·匿名性 | 第29页 |
·新鲜性 | 第29-30页 |
·可操作性 | 第30页 |
·及时互动交流 | 第30-31页 |
第二节 网络成瘾的社会心理因素 | 第31-37页 |
·人格因素 | 第31-32页 |
·家庭教育模式 | 第32页 |
·社会转型期危机与大学生自我认同危机两重危机 | 第32-33页 |
·媒体的色情宣传与男大学生性意识的高涨相互呼应 | 第33-34页 |
·克服孤独建立亲密感的需要 | 第34页 |
·不会正确对待学习与考试压力 | 第34-35页 |
·追求成就感和控制感 | 第35-36页 |
·缺乏实际的人生规划 | 第36-37页 |
第五章 预防与干预对策 | 第37-52页 |
第一节 行为改变的理论依据 | 第37页 |
第二节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内容介绍 | 第37-40页 |
·积极心理学的概念、产生 | 第37-38页 |
·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 | 第38-39页 |
·积极心理学对心理治疗的看法 | 第39-40页 |
·积极心理学对心理预防的看法 | 第40页 |
第三节 高校工作者对网络及网络成瘾者所持的正确态度 | 第40-45页 |
·认识网络的积极意义 | 第40-42页 |
·对待网络成瘾及过度使用网络者的态度 | 第42-45页 |
第四节 具体措施 | 第45-52页 |
·从改变认识的角度帮助大学生 | 第45-47页 |
·从改变情绪改变的角度帮助大学生 | 第47-52页 |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在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附录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