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方针政策及其阐述论文

中国粮食安全研究——以合理成本保障粮食安全

第1章 绪论第1-30页
 1.1 国内外粮食安全研究综述第12-26页
  1.1.1 粮食安全概念第12-14页
  1.1.2 粮食安全研究的变化轨迹第14-15页
  1.1.3 粮食安全衡量或评估第15-18页
  1.1.4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布朗风波”第18-21页
  1.1.5 中国粮食安全的产需预测第21-23页
  1.1.6 中国粮食生产及其基本要素研究第23-24页
  1.1.7 WTO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第24-25页
  1.1.8 粮食安全的反思与创新第25-26页
 1.2 课题研究的思想、观点与意义第26-28页
  1.2.1 课题研究的主要思想第26页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26-27页
  1.2.3 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第27-28页
 1.3 技术路线与导引述评第28-30页
第2章 粮食安全收益、成本与均衡的理论分析第30-39页
 2.1 粮食安全收益第30-32页
 2.2 粮食安全成本第32-33页
 2.3 粮食安全均衡第33-38页
  2.3.1 粮食安全收益与成本的组合第33-35页
  2.3.2 粮食安全均衡及其要点第35-36页
  2.3.3 粮食安全概念的创新第36-38页
 2.4 小结第38-39页
第3章 中国粮食安全成本的实证分析第39-50页
 3.1 中国粮食安全成本的一般分析第39-44页
  3.1.1 迅速上涨的粮食生产成本第40-42页
  3.1.2 雪上加霜的粮食流通成本第42-43页
  3.1.3 人为加剧的粮食消费成本第43-44页
 3.2 中国粮食安全成本的定量分析第44-49页
  3.2.1 国家财政用于粮食生产的支出第44-46页
  3.2.2 国家财政对粮食流通的补贴第46-47页
  3.2.3 粮食安全成本的测算与分析第47-49页
 3.3 小结第49-50页
第4章 WTO下中国粮食安全的战略创新第50-75页
 4.1 WTO下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影响因素分析第50-60页
  4.1.1 WTO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第50-54页
  4.1.2 粮食生产因素分析第54-57页
  4.1.3 中国粮食消费的增长影响第57-59页
  4.1.4 世界粮食市场供求状况第59页
  4.1.5 中国进口粮食的经济支付能力第59-60页
 4.2 大粮食安全战略第60-69页
  4.2.1 中国粮食安全的大粮食战略及其意义第60-63页
  4.2.2 大粮食消费战略第63-67页
  4.2.3 大粮食生产战略第67-69页
 4.3 中国粮食安全的小口粮战略第69-74页
  4.3.1 口粮特殊与一国生产第69-72页
  4.3.2 非口粮非特殊与二路竞给第72-74页
 4.4 小结第74-75页
第5章 中国粮食安全调控与微观基础强化第75-97页
 5.1 粮食安全调控体系第76-78页
  5.1.1 粮食储备调控第76-77页
  5.1.2 粮食供求调控第77-78页
  5.1.3 粮食产能调控第78页
 5.2 粮食安全调控的组织与保障第78-82页
  5.2.1 粮食安全调控的组织体系第78-81页
  5.2.2 中国粮食安全调控的监督与保障体系第81-82页
 5.3 优化粮食安全调控的重要前提:微观基础强化第82-84页
 5.4 粮食安全调控与微观基础强化的实证分析第84-91页
  5.4.1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与粮食安全调控第84-85页
  5.4.2 高度集权的计划调控第85-86页
  5.4.3 粮食调控的转型时期第86-89页
  5.4.4 粮食调控与微观基础强化的磨合期第89-91页
 5.5 基于粮食安全调控的微观基础强化探析第91-96页
  5.5.1 粮食企业产权界定的难点分析第92-93页
  5.5.2 粮食企业产权的动态界定第93-94页
  5.5.3 粮食企业产权动态界定的有关政策建议第94-96页
 5.6 小结第96-97页
第6章 中国粮食安全储备及其规模确定第97-108页
 6.1 中国粮食储备体系及其发展第97-98页
 6.2 粮食专项储备的成本效率模型第98-100页
 6.3 粮食专项储备规模的确定第100-107页
  6.3.1 年粮食可供量、趋势可供量与粮食波动值第100-102页
  6.3.2 粮食安全储备量的计算第102-104页
  6.3.3 粮食安全储备量吞吐模拟方案及其比较第104-105页
  6.3.4 粮食安全储备与吞吐的几点结论第105-107页
 6.4 小结第107-108页
第7章 中国粮食安全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冲突协调第108-116页
 7.1 中国粮食安全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可能冲突第108-110页
  7.1.1 中国粮食安全与产业结构调整都很重要的非择性第108页
  7.1.2 中国粮食安全与产业结构调整所需资源的稀缺性与冲突性第108-109页
  7.1.3 中国粮食安全与产业结构调整协调的艰巨性第109-110页
 7.2 中国粮食安全与产业结构调整协调的理论分析第110-113页
  7.2.1 农业比重与农业现代化的负相关变动第110-111页
  7.2.2 比较优势与农业保护的平衡运用第111-112页
  7.2.3 大粮食消费与增值的备择性第112页
  7.2.4 产业结构调整与粮食产能保护的兼容性第112-113页
 7.3 中国粮食安全与产业结构调整协调的对策第113-115页
  7.3.1 建立粮食安全与产业结构调整协调的评价指标体系第113-114页
  7.3.2 严格耕地保护第114-115页
 7.4 小结第115-116页
第8章 南水北调工程与中国粮食安全的互动研究第116-147页
 8.1 北方地区粮食增长及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第116-121页
  8.1.1 北方地区是中国粮食的重要产地第116-117页
  8.1.2 北方地区是中国粮食增长的重要产区第117-118页
  8.1.3 北方地区粮食生产与全国粮食生产具有很强的正相关第118-120页
  8.1.4 北方地区在未来中国粮食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第120-121页
 8.2 北方地区水缺乏及对中国粮食安全的不利影响第121-125页
  8.2.1 水资源供需矛盾达到白热化第121-122页
  8.2.2 水质危机所导致的水资源危机大于水量的危机第122-123页
  8.2.3 水资源开发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更加严重第123页
  8.2.4 地下水的超采现象严重第123页
  8.2.5 北方地区缺水对中国粮食安全的不利影响第123-125页
 8.3 单纯节水的局限性与南水北调的必要性第125-130页
  8.3.1 优先考虑种养结构的调整第125-127页
  8.3.2 致力于提高节水效率第127页
  8.3.3 减缓水量“农转非”速度第127-128页
  8.3.4 增加传统水资源与非传统水资源的供给措施第128页
  8.3.5 北方地区单纯节水的局限性第128-130页
  8.3.6 南水北调的必然性第130页
 8.4 南水北调工程对粮食安全的贡献研究第130-140页
  8.4.1 粮食产能及其增强的必要性第130-131页
  8.4.2 南水北调受水区粮食增产潜力分析第131-132页
  8.4.3 南水北调东线对粮食产能的贡献测算第132-135页
  8.4.4 南水北调中线对粮食产能的贡献测算第135-136页
  8.4.5 南水北调西线对粮食产能的贡献测算第136-139页
  8.4.6 南水北调对粮食产能贡献的综合测算及其评述第139-140页
 8.5 南水北调增强粮食安全产能的操作思路与政策建议第140-144页
  8.5.1 系统设计第140-141页
  8.5.2 动态释放第141-142页
  8.5.3 精准灌溉第142-143页
  8.5.4 制度保证第143-144页
 8.6 南水北调工程对中国可持续粮食安全的贡献第144-146页
  8.6.1 南水北调满足了近期和长远的粮食安全目标第145页
  8.6.2 南水北调有利于环境用水的改善第145-146页
  8.6.3 有助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第146页
 8.7 小结第146-147页
第9章 结论与建议第147-158页
 9.1 中国粮食安全研究的基本结论第147-148页
 9.2 中国粮食安全研究的政策建议第148-158页
  9.2.1 粮食生产政策第149-151页
  9.2.2 粮食进出口政策第151-152页
  9.2.3 中国粮食安全的市场政策第152-154页
  9.2.4 实施中国粮食安全消费战略的对策建议第154-156页
  9.2.5 提高南水北调粮食产能贡献的一些政策建议第156-158页
致谢第158-15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主持或参与的有关课题第159-16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公开发表的论文、著作第160-161页
参考文献第161-167页

论文共1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企业知识管理基本要素的研究
下一篇:我国高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经济效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