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价值感二维模型的理论架构与实证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引言 | 第6-7页 |
第一章 自我价值感的理论和研究(文献综述) | 第7-28页 |
·自我价值感的内涵辨析 | 第7-11页 |
·自我价值感的概念体系 | 第7-8页 |
·自我价值感的文化特异性 | 第8-10页 |
·国内学者对自我价值感的定义 | 第10-11页 |
·自我价值感的理论模型 | 第11-16页 |
·自我价值感的詹姆斯主义模型 | 第11-12页 |
·自我价值感的符号交互理论模型 | 第12-13页 |
·自我价值感的自我评价态度模型 | 第13页 |
·自我价值感的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差距模型 | 第13-14页 |
·自我价值感的多层次多维度模型 | 第14-15页 |
·自我价值感的华人三维结构模型 | 第15-16页 |
·自我价值感的实证研究 | 第16-22页 |
·Harter对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领域的研究 | 第16-17页 |
·Crocker对自我价值感权变成分的研究 | 第17-19页 |
·黄希庭对自我价值感的本土化研究 | 第19-20页 |
·其他国内学者自我价值感的研究 | 第20页 |
·国内自我价值感研究的概况 | 第20-22页 |
·自我评价的影响因素 | 第22-25页 |
·自我评价的镜中自我模型 | 第22页 |
·自我评价的自我知觉模型 | 第22-23页 |
·自我评价的社会比较模型 | 第23页 |
·自我评价的过程 | 第23-25页 |
·自我价值感的测量 | 第25-28页 |
第二章 问题提出和研究流程 | 第28-34页 |
·问题提出和研究设想 | 第28-32页 |
·自我价值感的二维模型 | 第28-30页 |
·本土化的研究策略 | 第30-32页 |
·研究流程 | 第32-33页 |
·预期的研究目标和创新之处 | 第33-34页 |
·自我评价过程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价值感的二维模型 | 第33页 |
·探索大学生的自我评价领域 | 第33页 |
·编制大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 | 第33-34页 |
第三章 研究内容 | 第34-67页 |
·研究一中国人的自我内容 | 第34-38页 |
·开放式问卷 | 第34-35页 |
·开放的结构性访谈 | 第35-38页 |
·研究二大学生自我评价领域的探索和验证 | 第38-50页 |
·大学生自我评价领域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38-44页 |
·大学生自我评价领域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44-50页 |
·研究三大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的建立和验证 | 第50-60页 |
·大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的编制 | 第50-51页 |
·大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51-56页 |
·大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的外部效度检验 | 第56-60页 |
·研究四大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的初步应用 | 第60-67页 |
·大学生自我评价过程作用机制的性别分离效应 | 第60-63页 |
·大学生自我评价过程与人格的相关研究 | 第63-67页 |
第四章 综合讨论 | 第67-90页 |
·相关研究结论的讨论 | 第67-72页 |
·詹姆斯的自我理论模型 | 第68-69页 |
·自我评价的社会取向 | 第69-70页 |
·自我价值感的二维模型 | 第70-71页 |
·自我评价过程自我价值感的特性 | 第71-72页 |
·相关研究范式的讨论 | 第72-84页 |
·探索性分析的讨论 | 第73-76页 |
·验证性分析的讨论 | 第76-81页 |
·因果效应分析的讨论 | 第81-84页 |
·进一步研究方向的展望 | 第84-90页 |
·与当前思路和框架相关的研究方向 | 第85-87页 |
·相关现实问题的研究方向 | 第87-88页 |
·相关概念问题的研究方向 | 第88-90页 |
第五章 研究主要结论 | 第90-91页 |
·自我价值感的二维模型 | 第90页 |
·中国大学生自我评价领域量表和自我价值感量表 | 第90页 |
·中国大学生自我评价过程自我价值感的性别分离效应 | 第90-91页 |
第六章 参考文献 | 第91-101页 |
·中文部分 | 第91-94页 |
·英文部分 | 第94-101页 |
第七章 附录 | 第101-123页 |
附录一 中国人人格量表短式QZPS | 第101-104页 |
附录二 Rosenberg自尊量表 | 第104-105页 |
附录三 对自我内容进行自我评价的原始问卷 | 第105-110页 |
附录四 大学生自我评价领域量表 | 第110-112页 |
附录五 大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 | 第112-114页 |
附录六 主成分分析不同因素数解所包含项目 | 第114-116页 |
附录七 多特质多法的验证性因素分析主要结果 | 第116-123页 |
致谢 | 第123-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