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连驱动的片上系统布图规划算法的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22页 |
·片上系统概述 | 第11页 |
·片上系统设计自动化 | 第11-13页 |
·布图规划与片上系统的互连优化 | 第13-19页 |
·传统布图规划算法的互连优化 | 第13-14页 |
·片上系统互连方式的发展 | 第14-15页 |
·片上系统对布图规划的挑战 | 第15-19页 |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组织结构 | 第19-22页 |
第2章 片上系统的布图规划算法 | 第22-29页 |
·布图规划的基础知识 | 第22-26页 |
·形式化描述 | 第22页 |
·布图的结构 | 第22页 |
·算法分类 | 第22-25页 |
·线长评估模型 | 第25-26页 |
·布图规划算法的发展 | 第26-28页 |
·定边界布图算法 | 第26-27页 |
·整数格点上的布图规划 | 第27-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混合模块的定边界布图规划算法 | 第29-49页 |
·研究背景 | 第29页 |
·前人工作 | 第29-31页 |
·问题描述与算法流程 | 第31页 |
·初始布图 | 第31-41页 |
·拓扑译码算法 | 第32-35页 |
·布图的拓扑编码——有序四叉树 | 第35-36页 |
·布图的局部改善 | 第36-38页 |
·初始布图算法的复杂度分析 | 第38-39页 |
·算法效率的提高 | 第39-41页 |
·合法化阶段——对硬模块的处理 | 第41-43页 |
·初始布图中的宽高比优化 | 第41-42页 |
·布图后的合法化 | 第42-43页 |
·实验结果 | 第43-48页 |
·硬模块用例的对比 | 第44-46页 |
·软模块的对比测试 | 第46页 |
·混合模块的对比测试 | 第46-48页 |
·结论与未来工作 | 第48-49页 |
第4章 结合缓冲器规划的定边界布图算法 | 第49-61页 |
·LFF 算法 | 第49-50页 |
·LFF 算法的基本流程 | 第49页 |
·LFF 算法中的几个基本自由度的定义 | 第49-50页 |
·缓冲器规划算法 | 第50-52页 |
·问题背景 | 第50-51页 |
·研究现状 | 第51页 |
·独立可行区 IFR 模型 | 第51-52页 |
·结合缓冲器规划的 LFF 定边界布图算法 | 第52-56页 |
·问题的深入分析与线网分类策略 | 第52-53页 |
·基于线网分类的分阶段布图 | 第53页 |
·三种线网的定义 | 第53-54页 |
·关于缓冲器规划的自由度定义 | 第54-55页 |
·死区生成方法 | 第55-56页 |
·与基于模拟退火的缓冲器规划算法的对比 | 第56页 |
·实验结果 | 第56-60页 |
·与模拟退火平台的缓冲器规划算法的对比 | 第57-59页 |
·线网分类策略的测试 | 第59-60页 |
·结论和未来工作 | 第60-61页 |
第5章 基于总线布线的增量式布图规划算法 | 第61-76页 |
·背景知识及前人工作 | 第61-62页 |
·问题的形式化 | 第62-63页 |
·总线布线的基本约束 | 第62-63页 |
·研究动机 | 第63页 |
·问题描述 | 第63页 |
·算法设计 | 第63-72页 |
·总体框架 | 第63-64页 |
·布线树生成算法 | 第64-67页 |
·拓扑调整算法 | 第67-69页 |
·几何调整算法 | 第69-72页 |
·实验结果 | 第72-75页 |
·基本的测试用例 | 第72-74页 |
·大规模的测试用例 | 第74-75页 |
·结论和未来工作 | 第75-76页 |
第6章 格点结构的片上网络布图规划算法 | 第76-100页 |
·研究背景 | 第76-78页 |
·不同种类的格点结构 | 第76-77页 |
·半周长模型的局限性 | 第77页 |
·格点结构片上系统的设计流程 | 第77-78页 |
·前人工作和研究动机 | 第78-79页 |
·前人工作 | 第78-79页 |
·研究动机 | 第79页 |
·问题定义 | 第79-80页 |
·混合整数线性规划 MILP 的建模 | 第80-89页 |
·基本模型 | 第80-84页 |
·基于标志图的互连评估模型 | 第84-89页 |
·基于划分的加速策略 | 第89-92页 |
·基本思想 | 第89-90页 |
·实现方式 | 第90-92页 |
·实验结果 | 第92-98页 |
·实验设计 | 第92-93页 |
·工业界测试用例的对比 | 第93-95页 |
·随机生成的测试用例对比 | 第95-97页 |
·运行时间的对比 | 第97-98页 |
·结论与未来工作 | 第98-100页 |
·本章结论 | 第98页 |
·未来工作 | 第98-100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0-103页 |
·全文总结 | 第100-101页 |
·未来展望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1-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