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按米的粘性分论文

粳稻产量相关性状及其杂种优势的分子遗传基础研究

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5页
缩略语第15-1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6-48页
 1 杂交粳稻育种进展、问题与对策第16-19页
   ·杂交粳稻育种发展历程第16-17页
   ·杂交粳稻育种存在的问题第17-18页
   ·杂交粳稻育种对策第18-19页
 2 QTL定位原理与方法及其应用第19-25页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第19页
   ·QTL定位的原理和方法第19-21页
     ·单标记分析法第20页
     ·区间作图法第20页
     ·复合区间作图法第20-21页
     ·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第21页
     ·多区间作图法第21页
   ·条件QTL定位第21-24页
     ·发育性状的条件QTL定位第22-23页
     ·相关性状间的条件QTL定位第23-24页
   ·QTL定位在育种中的应用第24-25页
     ·新基因资源的发掘第24-25页
     ·主效QTL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第25页
 3 水稻产量相关性状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第25-35页
   ·水稻分蘖数研究进展第25-27页
     ·控制水稻分蘖数的QTL第26页
     ·水稻分蘖数动态研究第26-27页
   ·水稻株高研究进展第27-29页
     ·控制水稻株高的QTL第28-29页
     ·水稻株高动态研究第29页
   ·水稻生育期研究进展第29-31页
   ·水稻穗部性状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第31-35页
     ·控制穗长的QTL第31-32页
     ·控制每穗颖花数的QTL第32-33页
     ·控制结实率的QTL第33-34页
     ·控制着粒密度的QTL第34页
     ·控制一次枝梗数的QTL第34-35页
     ·控制二次枝梗数的QTL第35页
 4 杂种优势研究方法进展第35-44页
   ·经典遗传学方法第36-38页
   ·分子数量遗传学方法第38-42页
     ·QTL效应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第38-40页
     ·杂种优势位点的QTL定位第40-42页
   ·MAS技术在杂种优势中的应用第42-44页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44-48页
第二章 粳稻秀堡RIL群体中每穗颖花数极端类型组合5个穗部性状的遗传分析第48-5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8-49页
   ·供试材料和田间种植第48-49页
   ·性状调查第49页
   ·数据分析第49页
 2 结果第49-54页
   ·2个组合6个世代5个穗部性状的表型分布第49-50页
   ·2个组合6个世代5个穗部性状的遗传分析第50-53页
   ·2个组合6个世代5个穗部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第53-54页
 3 讨论第54-56页
第三章 2个环境下秀堡RIL群体不同调查时期分蘖数动态QTL分析第56-7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7-60页
   ·供试材料和田间种植第57-58页
   ·性状调查第58页
   ·遗传连锁图谱第58页
   ·数据分析第58-60页
     ·遗传效应的估计第58-59页
     ·QTL定位第59-60页
 2 结果第60-70页
   ·单株分蘖数的发生变化和环境效应第60-61页
   ·遗传方差成分的动态变化第61-62页
   ·非条件QTL定位第62-65页
   ·条件QTL定位第65-68页
   ·13个条件QTL的有利等位变异数在254个株系中的分布及其与单株有效穗数的相关性第68-70页
 3 讨论第70-72页
第四章 3个环境下秀堡RIL群体不同调查时期苗高动态QTL分析第72-8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3-74页
   ·供试材料和田间种植第73页
   ·性状调查第73页
   ·遗传连锁图谱第73页
   ·数据分析第73-7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4-81页
   ·苗高的性状表现和环境效应第74-75页
   ·遗传方差成分的动态变化第75-76页
   ·非条件QTL定位第76-79页
   ·条件QTL定位第79-81页
 3 讨论第81-84页
第五章 2个环境下秀堡RIL群体生育期和株高及单株有效穗数的条件与非条件QTL定位第84-9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4-86页
   ·供试材料和田间种植第84-85页
   ·性状调查第85页
   ·连锁图谱构建第85页
   ·数据分析第85-8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6-92页
   ·亲及RIL群体生育期、株高和单株有效穗数性状的表现第86-87页
   ·生育期、株高和单株有效穗数性状的非条件QTL分析第87-91页
   ·生育期、株高和单株有效穗数条件QTL分析第91-92页
 3 讨论第92-94页
第六章 秀堡RIL群体及其2个BC群体10个产量相关性状杂种优势分子遗传基础剖析第94-11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95-97页
   ·供试材料和田间种植第95-96页
   ·性状调查第96页
   ·遗传连锁图谱第96页
   ·数据分析第96-9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97-112页
   ·亲、F_1、RIL群体和BC群体的性状表现第97-100页
   ·10个产量相关性状及其中亲优势主效QTL(M-QTL)第100-105页
   ·10个产量相关性状及其中亲优势上位性QTL(E-QTL)第105-112页
 3 讨论第112-116页
第七章 全文结论和创新点第116-120页
 1 全文结论第116-118页
   ·粳稻秀堡组合重组自交系群体中每穗颖花数极端类型的株系聚合了双亲之间表现出来的全部增效(减效)等位基因第116页
   ·水稻分蘖数的增加和减少是由不同的位点控制的第116页
   ·控制苗高的位点在不同生长时期其遗传效应不同第116-117页
   ·检测到生育期和单株有效穗数各1个适用有利等位变异第117页
   ·加性×非加性以及显性×显性互作效应是粳稻秀堡组合杂种优势的主要遗传基础第117-118页
 2 本研究创新点第118-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36页
致谢第136-138页
发表与撰写的学术论文第138-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遮光和渍水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
下一篇:水稻分蘖芽萌发与休眠相互转换的激素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