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8页 |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研究概况 | 第13-16页 |
·影响原生质体分离的因素 | 第13-14页 |
·原生质体纯化方法 | 第14页 |
·原生质体培养方法 | 第14-16页 |
·体细胞杂交研究进展 | 第16-23页 |
·聚乙二醇法和电融合法在体细胞杂交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对称和不对称杂交方式在体细胞杂交中的应用 | 第17-20页 |
·杂种细胞筛选方法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体细胞杂种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体细胞杂交技术在马铃薯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 第23-26页 |
·创造抗病新种质 | 第23页 |
·创造抗霜冻新种质 | 第23-24页 |
·创造雄性不育新种质 | 第24页 |
·创造遗传研究新种质 | 第24-26页 |
·立题依据 | 第26-27页 |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第二章 硫代硫酸银对二倍体马铃薯试管苗生长和 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28-45页 |
·引言 | 第28-29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9-31页 |
·试验材料 | 第29页 |
·试验设计 | 第29-30页 |
·生长和生理指标测定 | 第30-3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1-41页 |
·不同浓度硫代硫酸银对试管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31-37页 |
·不同蔗糖浓度下硫代硫酸银对试管苗生长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37-39页 |
·不同通气条件下硫代硫酸银对试管苗生长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39-41页 |
·讨论 | 第41-43页 |
·硫代硫酸银浓度对试管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41-42页 |
·硫代硫酸银对试管苗产生毒害的浓度 | 第42页 |
·蔗糖与硫代硫酸银对试管苗生长及膜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 第42-43页 |
·通气与硫代硫酸银对试管苗生长及膜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 第43页 |
·结论 | 第43-45页 |
第三章 原生质体分离过程中活性氧及抗氧化酶活性的研究 | 第45-54页 |
·引言 | 第45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5-49页 |
·试验材料 | 第45-46页 |
·溶液组成 | 第46页 |
·原生质体分离纯化 | 第46-48页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48-4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2页 |
·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产量、活力和细胞分裂的影响 | 第49页 |
·原生质体分离过程中H_2O_2含量的变化 | 第49页 |
·原生质体分离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49-50页 |
·原生质体分离过程中SOD、CAT 活性的变化 | 第50-52页 |
·讨论 | 第52-53页 |
·原生质体分离与活性氧 | 第52页 |
·原生质体分裂能力与抗氧化酶活性 | 第52-53页 |
·原生质体分裂能力与蛋白质含量 | 第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第四章 马铃薯原生质体培养体系的建立 | 第54-68页 |
·引言 | 第54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4-57页 |
·试验材料 | 第54-55页 |
·培养基组成 | 第55-56页 |
·倍性鉴定方法 | 第56-57页 |
·预处理方法 | 第57页 |
·原生质体分离和纯化 | 第57页 |
·原生质体培养 | 第5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7-64页 |
·供体材料的倍性鉴定 | 第57-58页 |
·不同预处理对原生质体产量和活力的影响 | 第58-59页 |
·酶解液组成及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 第59-61页 |
·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 | 第61-64页 |
·讨论 | 第64-67页 |
·影响原生质体持续分裂的因素 | 第64-66页 |
·影响愈伤组织分化的因素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第五章 马铃薯体细胞杂交的研究 | 第68-77页 |
·引言 | 第6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8-71页 |
·试验材料 | 第68页 |
·试验方法 | 第68-7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1-75页 |
·PEG 诱导原生质体融合过程 | 第71-72页 |
·电融合过程中融合参数的研究 | 第72-73页 |
·SSR 标记鉴定体细胞杂种 | 第73-75页 |
·讨论 | 第75-76页 |
·化学融合与电融合 | 第75页 |
·体细胞杂种的鉴定 | 第75-76页 |
·结论 | 第76-77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作者简历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