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导论 | 第11-18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五、主要创新观点 | 第17-18页 |
第一章 金融控股公司相关理论及分析 | 第18-36页 |
第一节:金融控股公司的界定 | 第18-28页 |
一、金融控股公司的基本特征 | 第18-24页 |
二、金融控股公司的类型 | 第24-28页 |
第二节 金融控股公司相关理论及主要观点分析 | 第28-34页 |
一、马克思资本集中理论 | 第28-29页 |
二、现代企业组织理论 | 第29页 |
三、金融中介理论 | 第29-31页 |
四、资产专用性理论 | 第31-33页 |
五、风险分散理论 | 第33-34页 |
第三节 金融控股公司的功能 | 第34-36页 |
一、集约经营 | 第34页 |
二、多元经营 | 第34-35页 |
三、资本放大 | 第35页 |
四、合理避税 | 第35-36页 |
第二章 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动因与发展模式 | 第36-60页 |
第一节 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内在动因 | 第36-45页 |
一、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 | 第36-39页 |
二、范围经济(Economics of Scopes) | 第39-45页 |
第二节 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外在动因 | 第45-49页 |
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 | 第45-46页 |
二、金融业务的战略转型——金融创新 | 第46-47页 |
三、防范金融风险,确保金融稳定 | 第47-49页 |
第三节 国外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模式 | 第49-60页 |
一、美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模式 | 第49-52页 |
二、英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模式 | 第52-53页 |
三、日本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模式 | 第53-56页 |
四、德国全能银行制 | 第56-57页 |
五、韩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模式 | 第57-60页 |
第三章 金融控股公司发展过程中的风险 | 第60-76页 |
第一节 金融控股公司发展过程中的一般风险 | 第60-64页 |
一、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与金融机构的风险 | 第61-62页 |
二、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与金融机构的风险 | 第62-63页 |
三、加强沟通,削减信息不对称问题 | 第63-64页 |
第二节 金融控股公司发展过程中的特殊风险 | 第64-70页 |
一、内部交易风险 | 第64-65页 |
二、资本重算风险 | 第65-66页 |
三、不透明结构风险 | 第66页 |
四、利益冲突风险 | 第66-68页 |
五、产业资本型金融控股公司的特殊风险 | 第68-70页 |
第三节 合并风险管理的理念 | 第70-72页 |
一、合并风险管理与金融机构 | 第70-71页 |
二、合并风险管理与监管当局 | 第71-72页 |
第四节 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管理模式 | 第72-76页 |
一、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管理及审计稽核特征 | 第72-73页 |
二、案例简析——日本瑞穗金融控股公司 | 第73-74页 |
三、中国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管理与审计稽核模式初探 | 第74-76页 |
第四章 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内部治理机制 | 第76-92页 |
第一节 内部控制机制 | 第76-79页 |
第二节 公司治理机制 | 第79-88页 |
一、公司治理结构和委托代理理论 | 第82-83页 |
二、金融控股公司治理结构——国际经验 | 第83-85页 |
三、完善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治理结构 | 第85-88页 |
第三节 激励和约束机制 | 第88-92页 |
一、激励机制 | 第88-89页 |
二、约束机制 | 第89-90页 |
三、绩效评价 | 第90-92页 |
第五章 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外部监管机制 | 第92-116页 |
第一节 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经济学分析 | 第92-95页 |
一、金融市场失灵 | 第92-95页 |
二、监管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 第95页 |
第二节 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国际比较 | 第95-111页 |
一、国际监管实践 | 第95-102页 |
二、国际监管框架 | 第102-108页 |
三、内部控制的监管 | 第108-109页 |
四、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 第109-110页 |
五、对监管者的再监管 | 第110-111页 |
第三节 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体系探讨 | 第111-116页 |
一、改变监管理念 | 第112页 |
二、政府监管机构 | 第112-113页 |
三、内部交易的监管 | 第113-114页 |
四、行业自律和其它中介机构的监管 | 第114页 |
五、其它监管内容 | 第114-116页 |
第六章 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现状分析 | 第116-132页 |
第一节 中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历程 | 第116-121页 |
第二节 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类型 | 第121-128页 |
一、以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主形成的金融控股公司 | 第121-124页 |
二、以商业银行为主形成的金融控股公司 | 第124-125页 |
三、产业资本控股金融企业 | 第125-126页 |
四、政策性金融控股公司 | 第126-128页 |
第三节 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现存的问题及分析 | 第128-132页 |
一、金融控股公司体制不完善 | 第128-129页 |
二、金融控股公司发展模式不完善 | 第129页 |
三、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法律依据不完善 | 第129-130页 |
四、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模式有缺陷 | 第130-132页 |
第七章 促进中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战略思考 | 第132-158页 |
第一节 立足中国国情,稳健展开和循序渐进 | 第132-135页 |
第二节 坚持市场机制为导向 | 第135-138页 |
一、市场化原则 | 第135-137页 |
二、产权改革 | 第137-138页 |
第三节 培养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 第138-151页 |
一、培养金融控股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 第138-141页 |
二、金融控股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分析 | 第141-146页 |
三、以商业银行为基础构建中国的金融控股公司 | 第146-151页 |
第四节 建设风险防范为基础的内部控制 | 第151-153页 |
一、建立内部控制机制的几个原则 | 第151-152页 |
二、国外关于金融控股公司内控机制建设的指导标准 | 第152-153页 |
三、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 | 第153页 |
第五节 稳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 第153-158页 |
一、金融监管的理念及发展趋势 | 第154页 |
二、对金融控股公司的主要监管模式 | 第154-155页 |
三、中国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 | 第155-157页 |
四、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框架 | 第157-158页 |
结论 | 第158-15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59-162页 |
后记 | 第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