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

扭送论

论文摘要第1-8页
第一章 概述第8-18页
 一、扭送的概念以及法律依据第8-9页
 二、扭送的特征第9-10页
  1、非职权性第9页
  2、非诉讼性第9-10页
  3、非程序性第10页
  4、非合意性第10页
 三、扭送成立的构成要件第10-14页
  1、目的正当性第11页
  2、对象特定性第11-12页
  3、结果唯一性第12-13页
  4、时间即时性第13-14页
  5、小结第14页
 四、扭送的价值基础第14-16页
  1、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结合第14-15页
  2、专门机关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第15-16页
 五、扭送的意义第16-18页
  1、抑制犯罪,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第16页
  2、打击犯罪,防止犯罪结果扩大化第16页
  3、保障扭送人以及被扭送人的人权第16-17页
  4、尽早启动或恢复刑事诉讼程序第17页
  5、弘扬社会正气第17-18页
第二章 扭送的性质第18-24页
 一、主要观点介绍第18-21页
  1、观点一: 扭送是独立的强制措施第18-19页
  2、观点二: 扭送是特殊的辅助性强制措施第19-20页
  3、观点三: 扭送是强制措施的辅助性措施第20-21页
 二、扭送的性质第21-24页
第三章 比较法视野内的扭送制度第24-28页
 一、德国的暂时逮捕制度第24-25页
 二、日本的对现行犯逮捕制度第25-26页
 三、英美法系的私人逮捕制度第26-28页
第四章 扭送各要素专题研究第28-42页
 一、扭送主体研究第28-32页
  1、扭送主体的范围—变“公民”为“公众”第28页
  2、几种扭送主体—家属扭送、被害人扭送和第三人扭送第28-29页
  3、扭送人的地位第29-30页
  4、扭送人是否承担举证责任第30页
  5、扭送人的权利第30-31页
  6、扭送人的义务和责任第31-32页
 二、扭送对象研究第32-36页
  1、现行犯的界定第32页
  2、扭送对象的扩张之一—增加准现行犯的规定第32-33页
  3、扭送对象的扩张之二—增加对违法行为人扭送的规定第33-34页
  4、扭送对象的权利保障第34-35页
  5、错误扭送的法律责任第35-36页
 三、扭送手段研究第36-39页
  1、建立不同层次的强制手段体系第37页
  2、一种特殊的强制性手段—“驱车追赶逃犯”的性质认定第37-39页
 四、民间反扒研究第39-42页
  1、民间反扒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基础第39页
  2、反扒组织运作中存在的问题第39-40页
  3、民间反扒组织的完善第40-42页
第五章 结论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4页

论文共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小波(包)变换的表面肌电信号情感识别方法研究
下一篇:像素差的平方和增强核粒子滤波的非刚体目标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