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前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网络语言的现状综述 | 第8-20页 |
第一节 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 | 第8-9页 |
第二节 网络语言的定义 | 第9-10页 |
第三节 网络语言的应用范围 | 第10-20页 |
·即时通讯与聊天室网络语言 | 第10-11页 |
·中文即时通讯网络语言 | 第10-11页 |
·英文即时通讯网络语言 | 第11页 |
·BBS网络语言 | 第11-20页 |
·综合类BBS网络语言 | 第12-14页 |
·主题类BBS网络语言 | 第14-20页 |
第二章 网络语言的特点综述 | 第20-38页 |
第一节 网络语言的语音特点 | 第20-21页 |
·可读的网络语言 | 第20页 |
·不可读的网络语言 | 第20-21页 |
·面部表情符号 | 第21页 |
·动作符号 | 第21页 |
第二节 网络语言的词汇特点 | 第21-35页 |
·网络语言的构词法 | 第22-28页 |
·符号构成 | 第22-24页 |
·传统风格 | 第22页 |
·动漫风格 | 第22-23页 |
·东亚风格 | 第23页 |
·"冏"字风格 | 第23-24页 |
·数字构成 | 第24-25页 |
·数字谐音构成 | 第24-25页 |
·其它类数字构成 | 第25页 |
·字母构成 | 第25-26页 |
·英文字母 | 第25页 |
·汉语拼音字母 | 第25-26页 |
·汉字构成 | 第26-28页 |
·简繁体中文 | 第26-27页 |
·生造字——脑残体 | 第27-28页 |
·以上几种混合构成 | 第28页 |
·网络语言的构词来源 | 第28-31页 |
·缩略 | 第28-30页 |
·中文词汇缩略 | 第28-29页 |
·英文词汇缩略 | 第29-30页 |
·谐音 | 第30页 |
·借代 | 第30-31页 |
·网络语言的构词特点 | 第31-35页 |
·形象化 | 第31-32页 |
·简略化 | 第32页 |
·一词多义 | 第32-33页 |
·受外来词汇和方言词汇影响 | 第33-35页 |
·受外语影响 | 第33-34页 |
·受方言影响 | 第34-35页 |
第三节 网络语言的语法特点 | 第35-38页 |
·借助外语语法的表达形式 | 第35-36页 |
·英语 | 第35-36页 |
·日语 | 第36页 |
·借助方言语法的表达形式 | 第36页 |
·程度副词多样化 | 第36-37页 |
·句式模式化 | 第37-38页 |
第三章 网络语言产生的原因及发展趋势分析 | 第38-52页 |
第一节 网络语言产生及发展的原因 | 第38-42页 |
·互联网的广泛普及 | 第38页 |
·外语的普及 | 第38页 |
·快节奏生活的要求 | 第38-39页 |
·使用者的心理原因 | 第39-42页 |
·追求个性化 | 第39-41页 |
·追求幽默感 | 第41-42页 |
第二节 从传统语言观审视网络语言 | 第42-50页 |
·新词汇产生的相关理论 | 第42-46页 |
·原有词汇产生新义 | 第42页 |
·网络新词汇来源 | 第42-44页 |
·外来词 | 第42-44页 |
·规范造词 | 第44页 |
·不规范造词 | 第44页 |
·新词汇构成特点与网络词汇构成特点 | 第44-46页 |
·社会语言学相关理论 | 第46-48页 |
·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的影响 | 第48-50页 |
·网络语言对报刊媒体语言的影响 | 第49页 |
·网络语言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 | 第49-50页 |
·网络语言应用中的问题 | 第50页 |
·交流上出现障碍 | 第50页 |
·媒体的曲解造成不良影响 | 第50页 |
第三节 网络语言的发展趋势分析 | 第50-52页 |
·将出现更多外来词汇和术语 | 第51页 |
·对口语及日常用语的影响加大 | 第51页 |
·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都有可能触发网络语言新词汇或语法的形成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附录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