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生态小康:中国山区可持续发展路径分析--以湖北省咸宁市为例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2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问题与意义第12-13页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第13-19页
  一、关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第14-15页
  二、关于生态经济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第15-16页
  三、关于小康社会的国内外研究第16-18页
  四、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小康社会建设的国内外研究第18-19页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研究基本框架和创新点第19-22页
第二章 经济小康—生态小康:21世纪中国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第22-40页
 第一节 生态小康的经济学含义第22-24页
 第二节 生态小康的理论依据第24-33页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第24-26页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统一的理论第26-29页
  三、生态经济学理论:建设物质文明与建设生态文明相统一的理论第29-31页
  四、生态需要理论:强调生态需要是现代人类最基本需要的理论第31页
  五、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理论: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统一的理论第31-33页
 第三节 生态小康的实践依据第33-40页
  一、山区在我国实现全面小康中的地位第33-36页
  二、生态小康是山区走出"富饶的贫困"的必然选择第36-40页
第三章 追求生态小康:咸宁山区兼顾生态与经济的选择第40-65页
 第一节 山区农业大市走向市场经济的主要矛盾第40-45页
  一、自然资源富饶与经济发展不快的矛盾第40-42页
  二、基本生产要素丰富与高等生产要素短缺的矛盾第42-43页
  三、无偿占有、使用环境与自觉保护环境的矛盾第43-44页
  四、重视资源的生产价值与轻视资源的生态价值的矛盾第44-45页
 第二节 追求绿色产业是追求生态小康的中心环节第45-49页
  一、"四乡六业"是咸宁发展的支柱产业第45-46页
  二、"四乡六业"是咸宁发展的绿色产业第46-48页
  三、"四乡六业"确立了咸宁发展的"绿色市场观"第48-49页
 第三节 生态大市咸宁在武汉城市圈的特色定位第49-54页
  一、武汉城市圈:"十一五"咸宁加快发展,实现生态小康的重要机遇第50-51页
  二、大武汉"后花园":生态大市咸宁的特色定位第51-53页
  三、生态大市咸宁以"青山绿水蓝天"走向全国和世界第53-54页
 第四节 "四乡六业"与咸宁发展:基于1998-2006年的实证分析第54-65页
  一、"四乡六业"对咸宁农业总产值的贡献测算第54-56页
  二、"四乡六业"各产业对"四乡六业"总产值的贡献测算第56-61页
  三、"四乡六业"的实际总产值与各项投入要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第61-63页
  四、小结与政策建议第63-65页
第四章 良好生态系统:山区实现生态小康的基础第65-82页
 第一节 山区是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的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共存的生态系统第65-70页
  一、山区生物多样性第65-67页
  二、山区生物多样性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第67-70页
 第二节 生态系统不优是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第70-75页
  一、山区生态环境脆弱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作用第70-73页
  二、山区文化环境脆弱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第73-75页
 第三节 良性生态系统目标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系统第75-82页
  一、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协调第75-77页
  二、发挥资源优势与发挥市场优势的协调第77-79页
  三、近期经济效益与长远生态效益的协调第79-82页
第五章 绿色增长和绿色发展:山区生态小康指标体系的核心第82-101页
 第一节 几组相关概念第82-87页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第82-83页
  二、绿色增长与绿色发展第83-85页
  三、GDP与绿色GDP第85-87页
 第二节 生态小康指标体系与可持续发展第87-91页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本质特征第87-88页
  二、生态小康指标体系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第88-91页
 第三节 建立以绿色增长和绿色发展为核心的山区生态小康指标体系第91-101页
  一、生态小康指标体系是实行绿色GDP核算的全面小康指标体系第91-93页
  二、建立山区生态小康指标体系的三个基本要求第93-101页
第六章 人力资源开发优先:实现山区生态小康的主线第101-122页
 第一节 人力资源与生态小康第101-103页
  一、人力资源的概念第101页
  二、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的关系第101-102页
  三、人力资源开发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第102-103页
 第二节 温州山区农民与咸宁山区农民的比较第103-107页
  一、市场观念上的差距比较第103-106页
  二、由观念支配的投资方式的举例比较第106-107页
 第三节 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重点和难点第107-122页
  一、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提高人口素质第107-111页
  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文化教育第111-115页
  三、难点:培养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和开放观念第115-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28页
后记第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业机械化对粮食产出效能的贡献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下一篇:头穴丛刺对大鼠脑梗死灶周围微管蛋白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