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略语表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综述 | 第11页 |
第一章 祖国医学对脑梗塞的认识 | 第11-18页 |
一 病名的源流 | 第11页 |
二 祖国医学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1-13页 |
(一)、"外风"立论说 | 第11-12页 |
(二)、"内风"立论说 | 第12-13页 |
(三)、对病因病机的研究现状 | 第13页 |
三 祖国医学对中风的治疗 | 第13-14页 |
四 头穴针刺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一)、头穴治疗脑梗死的沿革 | 第14页 |
(二)、头穴治疗区的划分 | 第14-16页 |
(三)、针灸方法的研究 | 第16-17页 |
五 头针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理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脑梗塞的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一 概述 | 第18-19页 |
二 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 第19页 |
三 脑梗死机理的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四 现代西医学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微管及微管蛋白的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一 概述 | 第24-25页 |
(一)、微管(microtuble、MT) | 第24页 |
(二)、微管蛋白(tubulin) | 第24-25页 |
二 β-微管蛋白(β-tubulin)在脑缺血时的表达 | 第25页 |
(一)、正常表达 | 第25页 |
(二)、脑缺血时的表达 | 第25页 |
三 微管蛋白的现代研究 | 第25-27页 |
实验研究 | 第27-31页 |
一 实验目的 | 第27页 |
二 实验材料 | 第27-28页 |
(一)、实验动物 | 第27页 |
(二)、主要设备 | 第27页 |
(三)、实验试剂 | 第27-28页 |
三 实验方法 | 第28-31页 |
(一)、大鼠MACO模型制备 | 第28页 |
(二)、动物分组 | 第28-29页 |
(三)、头穴丛刺方法及疗程 | 第29页 |
(四)、行为评估 | 第29页 |
(五)、实验取材 | 第29页 |
(六)、免疫组化程序 | 第29-30页 |
(七)、统计数据分析 | 第30-31页 |
结果 | 第31-33页 |
一 神经功能比较 | 第31页 |
二 脑组织形态学改变 | 第31-32页 |
三 梗死灶周围β-Tubulin表达 | 第32-33页 |
讨论 | 第33-39页 |
一 实验动物模型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33-34页 |
(一)、微栓子栓塞阻断法 | 第33页 |
(二)、插线法 | 第33-34页 |
(三)、光化学诱导法 | 第34页 |
(四)、化学刺激诱导血栓性闭塞法 | 第34页 |
二 评价指标的确立 | 第34-36页 |
(一)、形态学评价 | 第34-35页 |
(二)、神经机能学评价 | 第35-36页 |
三 模型的建立 | 第36-37页 |
(一) 实验分组 | 第36页 |
(二) 模型制备 | 第36页 |
(三) 针刺方法及取穴原则 | 第36-37页 |
四 实验指标评价 | 第37-39页 |
(一)、行为评价 | 第37页 |
(二)、脑组织形态学 | 第37页 |
(三)、免疫组化指标评价 | 第37-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7页 |
附图 | 第47-5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0-52页 |
个人简历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