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导言 | 第12-28页 |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3-26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3-21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21-25页 |
·简单评述 | 第25-26页 |
·研究思路、论文结构与可能的创新 | 第26-28页 |
·研究思路 | 第26页 |
·论文结构 | 第26-27页 |
·可能的创新 | 第27-28页 |
2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分析 | 第28-43页 |
·概念说明 | 第28-30页 |
·农业机械化的定义 | 第28页 |
·农业机械化的内容 | 第28-29页 |
·农业机械化的基本特征与任务 | 第29-30页 |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 | 第30-34页 |
·农业机械化的起步与发展阶段 | 第30-31页 |
·农业机械化的停滞与滑坡阶段 | 第31-32页 |
·农业机械化的重新崛起 | 第32-34页 |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 | 第34-43页 |
·现阶段的特点 | 第34-40页 |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环境分析 | 第40-43页 |
3 我国粮食的产出效能 | 第43-59页 |
·基本概念界定 | 第43-52页 |
·粮食概念 | 第43-44页 |
·效能的含义及产出效能 | 第44-48页 |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产出效能的关系 | 第48-52页 |
·粮食产出效能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衡量 | 第52-59页 |
·粮食产出效能的影响因素分析分析 | 第52-56页 |
·粮食产出效能的衡量 | 第56-59页 |
4 农业机械化与粮食产出效能的关系研究 | 第59-73页 |
·农业机械化可以大幅度提高粮食劳动生产率 | 第59-62页 |
·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 第62页 |
·农业机械化有助于充分发挥粮食生产潜力 | 第62-64页 |
·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业新技术的发展 | 第64页 |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手段 | 第64-66页 |
·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 第66-67页 |
·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 | 第67-69页 |
·农业机械化能够提高农民收入 | 第69-71页 |
·农业机械能有效抗御自然灾害 | 第71-73页 |
5 农业机械化对粮食产出效能贡献的测算方法 | 第73-100页 |
·测算方法介绍 | 第74-97页 |
·Cobb-Douglass(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 | 第74-78页 |
·索洛余值法 | 第78-83页 |
·数据包络分析法 | 第83-95页 |
·有无比较法 | 第95-97页 |
·各种测算方法的评价及选取 | 第97-100页 |
·生产函数法 | 第97-98页 |
·索洛余值法 | 第98页 |
·数据包络分析法的优缺点 | 第98-99页 |
·项目有无比较法 | 第99-100页 |
6 农业机械化对粮食产出效能贡献的测算与分析—以湖北省为例 | 第100-117页 |
·湖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简要回顾 | 第100-103页 |
·湖北省粮食产出效能的变动及特征 | 第103-107页 |
·湖北省粮食总产量变动情况 | 第105-106页 |
·湖北省粮食播种面积变化情况 | 第106页 |
·湖北省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变动 | 第106-107页 |
·湖北省粮食单产变化情况 | 第107页 |
·湖北省农业机械化对粮食产出效能贡献的实证研究 | 第107-117页 |
·测算模型的选择依据 | 第107-108页 |
·变量选取与数据采集 | 第108页 |
·数据的处理 | 第108-109页 |
·测算过程及结果分析 | 第109-115页 |
·小结 | 第115-117页 |
7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的模式 | 第117-134页 |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的模式 | 第117-130页 |
·美国模式 | 第117-122页 |
·英国模式 | 第122-126页 |
·日本模式 | 第126-130页 |
·模式比较 | 第130-132页 |
·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适应农业经济需要 | 第130页 |
·注重国际引进与交流 | 第130-131页 |
·加强农业机械技术研究 | 第131-132页 |
·以机械工业发展带动农业机械发展、推广、使用 | 第132页 |
·经验借鉴与启示 | 第132-134页 |
8 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 第134-146页 |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 第134-138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134-136页 |
·制约因素 | 第136-138页 |
·相关政策建议 | 第138-146页 |
·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加快农业机械化政策法规建设步伐,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 第138-139页 |
·加大对农机化发展的政策扶持 | 第139-141页 |
·加大财政对农业机械化科技的投入力度,推进农业机械化科技进步和农机装备的创新 | 第141页 |
·加强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试验、示范工作,促进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工作,为农业生产产业化提供全方位服务 | 第141-142页 |
·拓宽农机化技术培训与推广职能,加强公共服务和从业人员培训 | 第142页 |
·实行农业机械化发展区域化 | 第142-143页 |
·不断创新农机经营服务机制,发展农业机械化产业化经营,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 第143-144页 |
·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 | 第144页 |
·建立和完善农机服务信息网络 | 第144-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3页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53-154页 |
致谢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