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骨坚胶囊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27页 |
综述一 骨质疏松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第11-20页 |
1 祖国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 第11-12页 |
2 病因病机 | 第12-14页 |
·肾虚是本病的发病关键 | 第12-13页 |
·脾虚是本病的重要病机 | 第13页 |
·血瘀是本病的促进因素 | 第13-14页 |
3 治则治法 | 第14-16页 |
·补肾法的现代研究 | 第14-15页 |
·健脾法的现代研究 | 第15-16页 |
·活血法的现代研究 | 第16页 |
4 关于骨代谢调节激素的研究 | 第16-18页 |
·活性维生素 D及其代谢产物 | 第16-17页 |
·甲状旁腺素 | 第17页 |
·降钙素 | 第17页 |
·性激素 | 第17-18页 |
5 结语 | 第18-20页 |
综述二 西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 第20-27页 |
1 促进骨矿化的药物—钙剂和维生素D | 第20-21页 |
2 促进骨形成的药物 | 第21-22页 |
·氟化物 | 第21页 |
·甲状旁腺激素 | 第21-22页 |
3 抑制骨吸收的药物 | 第22-24页 |
·雌激素替代疗法 | 第22页 |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 第22-23页 |
·降钙素 | 第23-24页 |
·双膦酸盐类药物 | 第24页 |
4 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 | 第24-26页 |
·依普拉芬 | 第24页 |
·雷尼酸锶 | 第24-25页 |
·他汀类药物 | 第25-26页 |
5 结语 | 第26-27页 |
前言 | 第27-29页 |
临床资料及诊疗标准 | 第29-35页 |
1 临床资料 | 第29页 |
2 病例选择标准 | 第29-31页 |
3 试验方法 | 第31-32页 |
4 观测指标 | 第32-33页 |
5 疗效判定 | 第33-34页 |
6 统计处理 | 第34-35页 |
结果 | 第35-43页 |
1 一般资料比较 | 第35页 |
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值变化与疗效比较 | 第35-37页 |
3 两组各单项中医症状改善率比较 | 第37-38页 |
4 两组腰背四肢痛疗效比较 | 第38页 |
5 两组治疗前后骨密度的变化情况 | 第38-39页 |
6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第39-40页 |
7 两组治疗前后碱性磷酸酶的变化情况 | 第40页 |
8 两组治疗前后酸性磷酸酶的变化情况 | 第40-41页 |
9 两组治疗前后骨钙素的变化情况 | 第41-42页 |
10 两组治疗前后雌二醇的变化情况 | 第42页 |
11 安全性检测 | 第42页 |
12 不良反应情况 | 第42-43页 |
讨论 | 第43-50页 |
1 治则治法的确立 | 第43页 |
2 方药溯源及方解 | 第43-45页 |
3 劲骨坚胶囊的疗效分析 | 第45-46页 |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第45-46页 |
·对腰背四肢痛疗效比较 | 第46页 |
·对骨密度的影响 | 第46页 |
·临床疗效分析 | 第46页 |
4 劲骨坚胶囊对骨代谢指标的影响 | 第46-48页 |
·劲骨坚胶囊对骨吸收指标的影响 | 第47页 |
·劲骨坚胶囊对骨形成指标的影响 | 第47-48页 |
5 劲骨坚胶囊对雌激素的影响 | 第48-49页 |
6 安全性检测与不良反应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