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1页 |
| ·选题意义 | 第11-14页 |
| ·表层岩溶水系统在西南岩溶区的重要性 | 第11-12页 |
| ·生态地质环境与表层岩溶水系统关系密切 | 第12页 |
| ·表层岩溶水的调蓄功能研究瞄准了国际前沿 | 第12-14页 |
| ·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生态地质环境变化对表层岩溶水量的影响 | 第14-15页 |
| ·生态地质环境变化对表层岩溶泉水动态的影响 | 第15-17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7-18页 |
| ·论文的研究方案 | 第18-21页 |
|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研究的数据基础 | 第19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1-30页 |
| ·地理位置与经济状况 | 第21-22页 |
| ·气候与水文特征 | 第22-25页 |
| ·气温特征 | 第22页 |
| ·降水特征 | 第22-24页 |
| ·蒸发特征 | 第24-25页 |
| ·暴雨特征 | 第25页 |
| ·生态条件 | 第25-27页 |
| ·土地资源 | 第25-26页 |
| ·植被特征 | 第26-27页 |
| ·表层岩溶带特征 | 第27-30页 |
| 第三章 表层岩溶系统地下水动态变化 ANN模型分析 | 第30-54页 |
| ·ANN(人工神经网络)及数据处理方法介绍 | 第30-36页 |
| ·算法简介 | 第30-34页 |
| ·数据预处理 | 第34-35页 |
| ·样本数据的归一化处理 | 第35-36页 |
| ·表层岩溶系统地下水动态ANN模型计算步骤 | 第36页 |
| ·地下水动态 ANN模型的建立 | 第36-53页 |
| ·输入单元的确定 | 第36-38页 |
| ·赵家湾表层岩溶水系统ANN模型 | 第38-45页 |
| ·干河猪场表层岩溶水系统ANN模型 | 第45-49页 |
| ·结果分析 | 第49-53页 |
| ·小结 | 第53-54页 |
| 第四章 基于 ANN与 GIS的表层岩溶水系统对生态地质环境的响应评价 | 第54-78页 |
| ·综述 | 第54页 |
| ·ANN与 GIS耦合技术的应用 | 第54-58页 |
| ·ANN与GIS耦合的意义 | 第54-55页 |
| ·建立研究区GIS空间数据库 | 第55-58页 |
| ·生态主控因素的确定 | 第58-71页 |
| ·地形因素 | 第59-61页 |
| ·岩溶层组因素 | 第61-63页 |
| ·地貌因素 | 第63-66页 |
| ·生态因素 | 第66-71页 |
| ·提取 ANN训练样本点数据 | 第71-73页 |
| ·通过 ANN确定各主控因素权重系数 | 第73-75页 |
| ·表层岩溶水系统对生态地质环境的响应能力指数计算 | 第75页 |
| ·评价成果输出成图 | 第75-76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76-78页 |
| 第五章 表层岩溶水系统对生态地质环境的响应规律分析 | 第78-88页 |
| ·响应能力分区 | 第78-80页 |
| ·确定分区阀值 | 第78页 |
| ·输出分区成果图 | 第78-80页 |
| ·响应规律分析 | 第80-87页 |
| ·总体评价 | 第80-81页 |
| ·表层岩溶泉点的响应能力分析 | 第81页 |
| ·分区评价 | 第81-87页 |
| ·小结 | 第87-88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8-92页 |
| ·主要结论 | 第88-91页 |
| ·下一步工作建议 | 第91-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98页 |
| 致谢: 感恩的心 | 第98-99页 |
| 读研期间课程、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第99-100页 |
| 附录I 数据转换中不规范坐标的处理方法 | 第100-102页 |
| 附录II SCS模型的CN值查算表 | 第102-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