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伊凹陷三叠纪构造体制变迁及其油气运聚响应
内容提要 | 第1-8页 |
前言 | 第8-30页 |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二、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9-24页 |
三、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 | 第24-26页 |
四、论文的创新点 | 第26页 |
五、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 第26-28页 |
六、主要成果与认识 | 第28-30页 |
第1章 豫西地区区域地质概况 | 第30-44页 |
第1节 大地构造背景及地球物理场特征 | 第31-37页 |
第2节 东秦岭造山带的形成及对华北板块南缘的作用 | 第37-44页 |
第2章 沉积地层与构造层的划分 | 第44-66页 |
第1节 地层与沉积特征 | 第44-56页 |
第2节 主要地层单元间的不整合界面 | 第56-62页 |
第3节 主要构造层的对比与划分 | 第62-66页 |
第3章 凹陷中的断裂与构造变形特点 | 第66-98页 |
第1节 三叠系构造单元划分 | 第66-70页 |
第2节 主要断裂及其与褶皱的组合样式 | 第70-84页 |
第3节 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 第84-92页 |
第4节 洛伊地区主要圈闭发育特征 | 第92-98页 |
第4章 地层剥蚀研究与古构造面貌恢复 | 第98-142页 |
第1节 三叠系剥蚀厚度恢复及剥蚀特点 | 第98-109页 |
第2节 平衡剖面的编制与各区块平衡缩短分析 | 第109-122页 |
第3节 区内断裂-构造平衡应变的运动学特点 | 第122-134页 |
第4节 洛伊凹陷三叠纪古构造面貌的重塑与分析 | 第134-142页 |
第5章 断裂-构造变迁对三叠系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 | 第142-178页 |
第1节 对区内烃源岩分布与有效储集空间的控制作用 | 第142-156页 |
第2节 对区内不同类型圈闭发育的控制作用 | 第156-159页 |
第3节 构造演化对区内油气运聚与保存的控制 | 第159-173页 |
第4节 油气勘探领域与有利区带评价 | 第173-178页 |
结论 | 第178-180页 |
参考文献 | 第180-193页 |
作者简介及其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93-194页 |
致谢 | 第194-195页 |
中文摘要 | 第195-200页 |
Abstract | 第200-2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