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高应力复杂岩层稳定性控制及综合支护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研究内容和目标 | 第10-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研究目标 | 第11-12页 |
2 现场工程地质概况 | 第12-18页 |
·概述 | 第12-14页 |
·38 采区概况 | 第14-16页 |
·采区位置 | 第14页 |
·勘探情况 | 第14-15页 |
·采区煤层及特征 | 第15-16页 |
·地质构造分布特征 | 第16-17页 |
·水文地质环境及特征 | 第17页 |
·第三系底砾层含水层 | 第17页 |
·六~九层煤含水层 | 第17页 |
·区域地震综合特征 | 第17-18页 |
3 岩石物理与力学性质室内实验研究 | 第18-27页 |
·软岩工程力学特性分析 | 第18页 |
·软岩的概念 | 第18页 |
·软岩的分类 | 第18页 |
·实验目的 | 第18页 |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18-19页 |
·实验内容及步骤 | 第19-21页 |
·现场取样 | 第19页 |
·试件的加工 | 第19页 |
·实验过程 | 第19-21页 |
·实验数据分析 | 第21-25页 |
·岩石成份分析 | 第21页 |
·砂岩、泥岩抗压强度试验数据及处理 | 第21-23页 |
·岩石的抗拉强度(Rt) | 第23-24页 |
·岩石的抗剪强度(τ) | 第24-25页 |
·砂岩、泥岩基本物理参数计算 | 第25页 |
·实验结果 | 第25-27页 |
·岩石的成份 | 第25-26页 |
·岩石的物理性质 | 第26-27页 |
4 现场综合监测与构造探测 | 第27-56页 |
·概述 | 第27页 |
·现场监测分析与设计 | 第27页 |
·巷道收敛变形监测分析 | 第27-49页 |
·压力监测与分析 | 第49-50页 |
·构造异常探测 | 第50-56页 |
·探测钻场的位置 | 第51-54页 |
·38 采区地质构造及地层情况分析 | 第54-56页 |
5 深部高应力复杂岩层稳定性数值模拟 | 第56-65页 |
·FLAC3D 三维固流耦合数值模拟 | 第56-59页 |
·模拟参数的确定 | 第57-58页 |
·锚杆参数 | 第58页 |
·数值模拟的方式及步骤 | 第58-59页 |
·数值模拟的结果及分析 | 第59-65页 |
6 深部复杂应力环境下综合支护分析与设计 | 第65-77页 |
·概述 | 第65页 |
·支护技术现状分析 | 第65-66页 |
·锚杆-锚索联合支护作用分析 | 第66-68页 |
·锚杆-锚索联合支护作用 | 第66-67页 |
·锚杆-锚索联合加固原理 | 第67页 |
·锚杆-锚索支护作用的互补原理 | 第67-68页 |
·38 区+600M 轨道巷综合加固方法 | 第68-72页 |
·综合加固原理 | 第68页 |
·综合加固系统结构与施工工艺 | 第68-69页 |
·综合加固系统结构 | 第69页 |
·施工工艺 | 第69-72页 |
·巷道的底臌分析与控制 | 第72-74页 |
·巷道围岩物理力学特性 | 第72页 |
·支护结构 | 第72-73页 |
·巷道底板稳定性差 | 第73页 |
·底臌防治原则 | 第73页 |
·施工管理 | 第73-74页 |
·预防与控制措施 | 第74-77页 |
·防治水措施 | 第74页 |
·卸压措施 | 第74-75页 |
·控制措施 | 第75-77页 |
7 结论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附录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