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病原细菌论文

牛布鲁氏菌Omp25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及抗原特异性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0页
1 引言第10-20页
   ·布鲁菌病原生物学特性及培养特性第10-12页
   ·布鲁氏菌的致病机理及病理变化第12页
   ·布鲁氏菌主要表面抗原及相关蛋白第12-16页
     ·Omp2a 和Omp2b第14页
     ·Omp25 和Omp31第14-15页
     ·bp26 蛋白第15页
     ·脂蛋白第15-16页
   ·防治第16页
   ·布鲁氏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第16-19页
     ·细菌学方法第17页
     ·血清学诊断第17页
     ·ELISA 方法第17-18页
     ·聚合酶链反应法(PCR)第18页
     ·核酸探针检测第18-19页
     ·免疫胶体金技术第19页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9-20页
2 实验部分第20-49页
   ·实验一 牛布鲁氏菌外膜蛋白 Omp25 基因克隆、原核表达及鉴定第20-37页
     ·材料第20-21页
       ·菌种和质粒载体第20页
       ·主要试剂、工具酶及试剂盒第20页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第20-21页
       ·主要溶液配方第21页
     ·实验方法第21-22页
       ·目的基因的扩增与回收第21页
       ·引物的设计及目的片段扩增第21-22页
       ·PCR 产物的回收第22页
     ·目的基因的克隆和阳性重组质粒的筛选第22-25页
       ·PCR 产物与pMD19-T simple vector 载体的连接第22-23页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23页
       ·连接产物的转化第23页
       ·重组质粒的提取与鉴定第23-24页
       ·阳性菌的保存及测序第24-25页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第25-27页
       ·目的片段与pGEX-6P-1 载体的酶切回收第25页
       ·目的片段与载体的连接第25-26页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26页
       ·重组质粒的转化第26页
       ·转化菌质粒的提取第26-27页
       ·重组表达载体的PCR 鉴定及酶切鉴定第27页
       ·用经鉴定为阳性的菌液测序确证第27页
       ·阳性菌的保存第27页
     ·重组质粒的诱导表达第27页
     ·表达产物的检测第27-29页
       ·SDS-PAGE 电泳第27-28页
       ·Western-blot 分析第28-29页
     ·最佳诱导条件的确定第29页
       ·重组蛋白表达的最佳诱导浓度的确定第29页
       ·重组蛋白表达的最佳诱导时间的确定第29页
     ·结果第29-35页
       ·PCR 扩增结果第29-30页
       ·重组质粒pMD-Omp25 的PCR 和酶切鉴定第30-31页
       ·0mp25 基因克隆后的测序结果第31-34页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和鉴定第34-35页
     ·表达产物的检测第35页
       ·SDS-PAGE 检测第35页
       ·Western-blot 分析第35页
     ·讨论与结论第35-37页
       ·讨论第35-37页
   2 1.10.2 结论第37页
   ·实验二 重组蛋白pGEX-Omp25 的纯化和免疫学特性研究第37-49页
     ·材料第37-38页
       ·主要试剂及实验动物第37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37页
       ·纯化蛋白溶液的配置第37-38页
       ·ELISA 检测所用溶液第38页
     ·方法第38-41页
       ·重组蛋白的大量表达与纯化第38页
       ·实验动物的免疫第38-39页
       ·布鲁氏菌病 ELISA 诊断方法的初步探第39-41页
     ·结果第41-48页
       ·重组蛋白切胶纯化结果第41页
       ·抗原最佳包被方法的确定第41-42页
       ·最适抗原与最佳血清稀释度的确定第42-43页
       ·间接 ELISA 各工作条件摸索的结果第43-48页
     ·讨论第48-49页
     ·小结第49页
3 总体讨论与分析第49-52页
   ·抗原蛋白的选取第49-50页
   ·目的蛋白的纯化第50页
   ·ELISA 方法的初步摸索第50-52页
4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第52-53页
   ·本研究的创新第52页
   ·本研究的不足第52-53页
致谢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60页
作者简介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拟南芥紫色酸性磷酸酶AtPAP2和AtPAP9对磷胁迫的响应
下一篇:驯鹿β-防御素-1(reBD-1)基因的原核表达及蛋白活性的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