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汉字词比较
| 内容摘要 | 第1-5页 |
| 要旨 | 第5-10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汉字词 | 第12-15页 |
| ·汉字词的概念 | 第12页 |
| ·日本汉字词的特点 | 第12-13页 |
| ·日本汉字词的类型 | 第13-15页 |
| ·从读音类型划分 | 第13页 |
| ·从构词字数划分 | 第13-14页 |
| ·从词的来源划分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汉日同形词的比较 | 第15-31页 |
| ·汉日同形词的定义 | 第15页 |
| ·汉日同形词的类型 | 第15页 |
| ·汉日同形词的来源和产生原因 | 第15-18页 |
| ·词义本身变化 | 第16-17页 |
| ·词义的凝固 | 第17页 |
| ·社会文化生活等因素 | 第17-18页 |
| ·字形的比较 | 第18页 |
| ·和汉语完全相同的汉字词 | 第18页 |
| ·和汉语不尽相同的汉字词 | 第18页 |
| ·日语中保留的古汉语词汇 | 第18页 |
| ·从中国引人后进行简化的汉字词 | 第18页 |
| ·中心意义的比较 | 第18-25页 |
| ·同形同义词 | 第18-20页 |
| ·同形类义词 | 第20-24页 |
| ·A>B | 第20-22页 |
| ·A | 第22-23页 |
| ·A≈B | 第23-24页 |
| ·同形异义词 | 第24-25页 |
| ·褒贬色彩的比较 | 第25-28页 |
| ·汉语是贬义词,日语为中性词 | 第25-27页 |
| ·汉语是褒义词,日语为中性词 | 第27页 |
| ·汉语是中性词,日语是贬义词 | 第27-28页 |
| ·语感强弱的比较 | 第28-29页 |
| ·词性的比较 | 第29-30页 |
| ·语言搭配差异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汉日异形同义词的比较 | 第31-37页 |
| ·汉日异形同义词的定义和来源 | 第31-32页 |
| ·来自古汉语的借词 | 第31页 |
| ·日本人自创的汉字词 | 第31-32页 |
| ·近、现代翻译西方外来语的汉日造词不同 | 第32页 |
| ·同素逆序词 | 第32-37页 |
| ·同素逆序词的定义和类型 | 第32-33页 |
| ·AB-BA | 第32-33页 |
| ·AB、BA-BA | 第33页 |
| ·AB→BA'-BA→AB' | 第33页 |
| ·AB-AB→BA' | 第33页 |
| ·同素逆序词产生的原因 | 第33-35页 |
| ·词的借用和演变 | 第33-34页 |
| ·和制汉语 | 第34-35页 |
| ·汉日民族的心理语言习惯差异 | 第35页 |
| ·语音原因 | 第35页 |
| ·同素逆序词的结构分析 | 第35-37页 |
| ·联合-联合 | 第35-36页 |
| ·补充-偏正 | 第36页 |
| ·动宾-宾动 | 第36-37页 |
| 第四章 日语教学中的中日汉字词 | 第37-38页 |
| ·词义(包含色彩、搭配等)方面 | 第37页 |
| ·词形方面 | 第37-38页 |
| 第五章 总结 | 第38-39页 |
| 注释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