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Summary | 第6-7页 |
1 序言 | 第7-13页 |
·有关概念的界定 | 第7-8页 |
·中小企业的界定 | 第7页 |
·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内涵 | 第7-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研究的特色和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的特色 | 第11-12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2-13页 |
2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概况 | 第13-19页 |
·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分析 | 第13-15页 |
·有利于我国吸引和利用外资 | 第13页 |
·有利于更好的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 | 第13页 |
·它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 第13-14页 |
·有利于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 第14页 |
·有利于解决我国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 第14-15页 |
·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分析 | 第15-19页 |
·中小企业是一支重要的出口力量 | 第16-17页 |
·中小企业是我国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的主体 | 第17页 |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特点 | 第17-19页 |
3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存在问题分析 | 第19-26页 |
·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自身优势分析 | 第19-20页 |
·规模和经营机制方面的优势 | 第19页 |
·技术创新的积极性高 | 第19-20页 |
·具有一定的跨国经验的积累和较好的国际信誉 | 第20页 |
·大批中小企业具有特色鲜明的出口产品 | 第20页 |
·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自身缺陷分析 | 第20-22页 |
·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 | 第20-21页 |
·缺乏对国际市场的深入了解 | 第21页 |
·中小企业的管理经验、思想观念不适应企业国际化需要 | 第21页 |
·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企业家素质有待提高 | 第21-22页 |
·高素质国际经营人才己经成为约束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瓶颈 | 第22页 |
·抗风险能力低 | 第22页 |
·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所面临的机遇分析 | 第22-23页 |
·良好的政策基础 | 第22页 |
·经济全球化趋势有力地推动了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 第22-23页 |
·中国加入WTO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提供了契机 | 第23页 |
·信息化潮流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提供了便利 | 第23页 |
·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外部劣势分析 | 第23-26页 |
·融资困难 | 第23页 |
·中国加入WTO后,中小企业的水平和企业都产生了两极分化的趋势 | 第23-24页 |
·中小企业原有一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减弱 | 第24页 |
·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壁垒正在吞噬中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机会 | 第24页 |
·信息闭塞 | 第24-26页 |
4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对策分析 | 第26-34页 |
·加大政府对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支持力度 | 第26-28页 |
·建立中小企业政府管理机构 | 第26页 |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的法律支持体系 | 第26页 |
·为中小企业提供可靠的融资渠道 | 第26-27页 |
·以优惠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创业与发展 | 第27页 |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第27-28页 |
·通过种种渠道和形式鼓励、支持中小企业积极发展高科技 | 第28页 |
·中小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国际竞争力 | 第28-30页 |
·努力增强自身实力 | 第28-29页 |
·中小企业可以采用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态—虚拟企业的形式 | 第29页 |
·树立国际化经营观念,制定合适的国际化经营策略 | 第29-30页 |
·树立国际市场营销观念 | 第30页 |
·选择适当的国际化经营策略 | 第30-34页 |
·间接出口 | 第30-31页 |
·直接出口 | 第31页 |
·中外合资经营 | 第31-32页 |
·全球市场边角化策略 | 第32页 |
·与跨国公司配套的专业化生产策略 | 第32-33页 |
·特色经营策略 | 第33页 |
·“贴牌”经营策略 | 第33-34页 |
5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实证分析——大连寿和食品公司 | 第34-38页 |
·大连寿和食品公司的国际化发展状况 | 第34页 |
·大连寿和食品公司国际化经营 SWOT分析 | 第34-36页 |
·大连寿和食品公司自身优势分析 | 第34-35页 |
·大连寿和食品公司自身缺陷分析 | 第35页 |
·大连寿和食品公司的竞争环境优势分析 | 第35-36页 |
·大连寿和食品公司外部竞争劣势分析 | 第36页 |
·大连寿和食品公司今后国际化发展战略 | 第36-38页 |
6 结论 | 第38-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