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一) 新教育 | 第12-13页 |
(二) 新教育中国化及新教育中国化运动 | 第13-14页 |
二、选题缘由 | 第14-15页 |
(一) 学科建设意义 | 第15页 |
(二) 理论意义 | 第15页 |
(三) 现实意义 | 第15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5-20页 |
(一) 什么是新教育中国化 | 第16页 |
(二)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 第16-17页 |
(三) 教育学中国化的实质 | 第17-18页 |
(四) 中国化伴随着现代教育发展 | 第18-19页 |
(五) 职业教育的中国化 | 第19页 |
(六) 中国化教育改造之路 | 第19-20页 |
四、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20-21页 |
五、研究的指导思想与方法 | 第21-24页 |
(一) 文献法 | 第21-22页 |
(二) 比较法 | 第22页 |
(三) 个案分析法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探索的历史过程 | 第24-44页 |
一、新教育的产生 | 第24-26页 |
二、“中体西用”—准新教育中国化思想 | 第26-30页 |
三、新教育中国化运动 | 第30-42页 |
(一)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的背景 | 第30-36页 |
(二)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概况 | 第36-42页 |
四、小结 | 第42-44页 |
第三章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的理论探索 | 第44-94页 |
一、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理论探索概述 | 第44-66页 |
(一)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理论探索的缘起 | 第44-53页 |
(二)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理论探索的概述 | 第53-65页 |
(三)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理论探索的特点 | 第65-66页 |
二、庄泽宣的新教育中国化理论探索 | 第66-80页 |
(一) 中国教育“走错了路” | 第68-69页 |
(二) 新教育中国化改革的前提 | 第69-71页 |
(三) 新教育中国化改革的原则 | 第71-72页 |
(四) 新教育中国化改革的措施 | 第72-77页 |
(五) 中国教育改造之路 | 第77-80页 |
三、古楳的新教育中国化理论 | 第80-94页 |
(一) 古楳的新教育中国化理论概述 | 第81-82页 |
(二) 古楳眼中的新教育 | 第82-85页 |
(三) 古楳新教育中国化理论探索的贡献 | 第85-94页 |
第四章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的实践探索 | 第94-128页 |
一、新教育中国化运动实践探索概述 | 第94-105页 |
(一)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实践探索的历程 | 第94-101页 |
(二)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实践探索的特点 | 第101-105页 |
二、晏阳初的新教育中国化实践探索 | 第105-115页 |
(一) 晏阳初新教育中国化探索的思想基础 | 第106-108页 |
(二) 晏阳初的新教育中国化实践 | 第108-115页 |
三、雷沛鸿的新教育中国化实践 | 第115-128页 |
(一) 雷沛鸿眼中的新教育 | 第116-122页 |
(二) 雷沛鸿的新教育中国化实践 | 第122-128页 |
结语 | 第128-135页 |
一、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的特点 | 第128-131页 |
(一) 多为教育团体或个人自发参与、组织 | 第128-129页 |
(二) 人才教育观到国民教育观的转变 | 第129页 |
(三) 重视乡村教育 | 第129-130页 |
(四) 理论和实践探索的相互照应 | 第130页 |
(五) 西方科学研究方法的大量运用 | 第130-131页 |
二、新教育中国化运动对当今教育改革的启示 | 第131-135页 |
(一) 坚持“社会的立场”,正确处理中外教育经验 | 第131页 |
(二) 因地制宜地制定教育改革方案 | 第131-132页 |
(三) 接受教育人人平等,加强社会教育刻不容缓 | 第132-134页 |
(四) 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的献身精神 | 第134-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3页 |
后记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