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城际铁路简述 | 第11-12页 |
·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屏蔽门与安全门系统 | 第15-16页 |
·轨行区活塞风研究 | 第16-17页 |
·城际铁路车站气流组织研究 | 第17页 |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7页 |
·小结 | 第17-18页 |
第2章 计算流体力学理论及方法 | 第18-24页 |
·概论 | 第18页 |
·流体流动三大基本方程 | 第18-19页 |
·质量守恒方程 | 第18页 |
·能量守恒方程 | 第18-19页 |
·动量守恒方程 | 第19页 |
·湍流的数值模拟方法 | 第19-20页 |
·直接数值模拟(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DNS) | 第19页 |
·大涡模拟(Large EddySimulation,LES) | 第19-20页 |
·时均方程模拟(Reynolds-averaging equations) | 第20页 |
·湍流模型的选择 | 第20-22页 |
·控制方程的离散 | 第22-23页 |
·边界条件的处理 | 第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城际列车某地下车站安全门系统与屏蔽门系统的研究 | 第24-47页 |
·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 第24-25页 |
·模型建立 | 第24页 |
·网格的划分 | 第24-25页 |
·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25-26页 |
·安全门系统与屏蔽门系统无车进站工况车站热环境比较 | 第26-32页 |
·两种系统速度场比较 | 第26-30页 |
·两种系统温度场比较 | 第30-32页 |
·一车进站安全门系统车站气流环境 | 第32-39页 |
·一车进站时隧道口边界条件 | 第33-34页 |
·一车进站安全门工况速度场分析 | 第34-36页 |
·一车进站安全门工况温度场分析 | 第36-39页 |
·两列车进站安全门系统车站气流环境 | 第39-46页 |
·两车进站时隧道口边界条件 | 第39-40页 |
·两车进站安全门工况速度场分析 | 第40-43页 |
·两车进站安全门工况温度场分析 | 第43-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城际列车车站公共区通风空调气流组织优化分析 | 第47-60页 |
·城际列车车站负荷计算 | 第47-49页 |
·人员产热的计算 | 第47-48页 |
·车站固定设备负荷 | 第48页 |
·出入口渗透负荷 | 第48-49页 |
·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 | 第49-50页 |
·气流组织的评价指标 | 第50-52页 |
·不均匀系数 | 第50-51页 |
·热舒适性 | 第51-52页 |
·车站公共区通风空调模拟结果 | 第52-57页 |
·公共区速度场模拟结果 | 第52-54页 |
·公共区温度场模拟结果 | 第54-56页 |
·公共区通风空调设计评价 | 第56-57页 |
·车站公共区气流组织优化 | 第57-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5章 城际列车高速过站工况下活塞风研究 | 第60-72页 |
·活塞风定义及形成机理 | 第60页 |
·隧道模型的建立 | 第60-61页 |
·动网格技术简介及边界条件设定 | 第61-62页 |
·动网格模拟结果 | 第62-71页 |
·隧道内压力场变化情况 | 第62-66页 |
·隧道内速度场变化情况 | 第66-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第72-73页 |
·论文研究结论 | 第72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