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0页 |
| ·引言 | 第7页 |
| ·横机国内外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7-8页 |
| ·课题背景及本文主要内容 | 第8-10页 |
| 第二章 嵌入式系统的硬件开发平台 | 第10-18页 |
| ·嵌入式处理器 | 第10-11页 |
| ·ARM处理器简介 | 第11-16页 |
| ·ARM系列内核 | 第12-16页 |
| ·ARM7微处理器系列 | 第13页 |
| ·ARM9微处理器系列 | 第13-14页 |
| ·ARM9E微处理器系列 | 第14-15页 |
| ·ARM10系列 | 第15页 |
| ·SecurCore系列 | 第15-16页 |
| ·StrongARM和Xscale | 第16页 |
| ·ARM嵌入式工业控制系统的特点 | 第16-18页 |
| 第三章 主控系统的设计 | 第18-39页 |
| ·横机系统的需求分析 | 第18-19页 |
| ·横机需求总结 | 第18-19页 |
| ·横机控制器的总体方案 | 第19页 |
| ·主处理器的选型 | 第19-22页 |
| ·S3C2410A简介 | 第20-22页 |
| ·系统的整体架构 | 第22-23页 |
| ·主控系统组成 | 第23-25页 |
| ·核心板 | 第24页 |
| ·扩展板 | 第24-25页 |
| ·硬件模块详述 | 第25-39页 |
| ·存储器 | 第25-30页 |
| ·程序存储器FLASH的扩展 | 第26-29页 |
| ·数据存储器SDRAM的扩展 | 第29-30页 |
| ·电源、复位电路 | 第30-32页 |
| ·时钟电路 | 第32页 |
| ·UART异步串行口 | 第32-33页 |
| ·USB接口 | 第33页 |
| ·以太网接口 | 第33-34页 |
| ·LCD接口 | 第34-36页 |
| ·JTAG调试接口 | 第36-37页 |
| ·扩展总线接口 | 第37-39页 |
| 第四章 硬件平台的PCB设计 | 第39-47页 |
| ·高速PCB设计 | 第39-45页 |
| ·BGA的扇出(引线) | 第40-43页 |
| ·设计要点 | 第43-45页 |
| ·电磁兼容性设计 | 第45-47页 |
| ·布局和布线 | 第45-46页 |
| ·去耦电容配置 | 第46页 |
| ·电源、地线的处理 | 第46-47页 |
| 第五章 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 | 第47-67页 |
| ·Linux及嵌入式Linux | 第47-48页 |
| ·嵌入式Linux系统构成 | 第48页 |
| ·Bootloader | 第48-61页 |
| ·Bootloader的启动 | 第49-51页 |
| ·Bootloader的操作模式 | 第51-52页 |
| ·Bootloader的移植 | 第52-61页 |
| ·vivi代码分析 | 第53-54页 |
| ·vivi的第一阶段 | 第54-58页 |
| ·vivi的第二阶段 | 第58-61页 |
| ·Linux内核结构 | 第61-62页 |
| ·操作系统的移植 | 第62-65页 |
| ·根目录的移植 | 第62-63页 |
| ·arch目录的移植 | 第63-64页 |
| ·arch/arm/boot目录的移植 | 第64-65页 |
| ·arch/arm/def-configs目录的移植 | 第65页 |
| ·arch/arm/kernel目录的移植 | 第65页 |
| ·arch/arm/mm目录的移植 | 第65页 |
| ·编译Linux内核 | 第65-67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 ·总结 | 第67页 |
| ·改进建议 | 第67-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