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前言 | 第7-1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20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11-13页 |
1.2 培养基 | 第13-14页 |
1.3 质粒DNA的提取、纯化及转化 | 第14页 |
1.4 水稻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培养 | 第14页 |
1.5 根癌农杆菌的培养及其介导的转化 | 第14-15页 |
1.6 转基因水稻植株总DNA的PCR分析 | 第15页 |
1.7 转基因水稻植株总DNA的Southern杂交分析 | 第15-16页 |
1.8 转Bt基因水稻植株中BT毒蛋白的ELISA分析 | 第16页 |
1.9 除草剂抗性分析 | 第16页 |
1.10 转Bt基因水稻对稻二化螟抗性鉴定 | 第16-17页 |
1.11 转GNA基因水稻对褐飞虱抗性鉴定 | 第17-18页 |
1.12 转Apl基因水稻抗病性鉴定 | 第18-19页 |
1.13 转基因水稻植株农艺性状的调查 | 第19页 |
1.14 将多个抗病虫基因聚合于同一个水稻品种中 | 第19-20页 |
2 结果和分析 | 第20-42页 |
2.1 无选择标记转Bt基因抗螟虫水稻的选育 | 第20-28页 |
2.1.1 无选择标记转Bt基因水稻植株的培育 | 第20-25页 |
2.1.2 转Bt基因水稻植株中BT毒蛋白的ELISA分析 | 第25-26页 |
2.1.3 转Bt基因水稻抗二化螟鉴定 | 第26-27页 |
2.1.4 转Bt基因水稻植株农艺性状的调查 | 第27-28页 |
2.2 无选择标记转Apl基因抗病水稻的选育 | 第28-35页 |
2.2.1 无选择标记转Apl基因水稻植株的培育 | 第28-32页 |
2.2.2 转Apl基因水稻抗病鉴定 | 第32-33页 |
2.2.3 转Apl基因水稻植株农艺性状的调查 | 第33-35页 |
2.3 转GNA和Bar基因抗除草剂和抗褐飞虱水稻的选育 | 第35-38页 |
2.3.1 含GNA和Bar基因的双价转基因水稻的培育 | 第35页 |
2.3.2 除草剂抗性分析 | 第35-36页 |
2.3.3 褐飞虱抗性分析 | 第36-38页 |
2.3.4 转GNA和Bar基因水稻农艺性状的调查 | 第38页 |
2.4 将多个抗病虫基因聚合于同一个水稻品种中 | 第38-42页 |
2.4.1 Bt基因与Apl基因共转化植株的培育 | 第38-40页 |
2.4.2 通过有性杂交聚合外源基因 | 第40-42页 |
3 讨论 | 第42-46页 |
3.1 将多个外源基因导入水稻中,改良水稻的抗病和抗虫特性 | 第42页 |
3.2 无抗性选择标记转基因水稻的获得 | 第42-43页 |
3.3 Apl在持久抗病转基因育种中的应用价值 | 第43-44页 |
3.4 Bt毒蛋白基因与雪花莲凝集素GNA基因聚合的效果 | 第44页 |
3.5 转基因植株农艺性状的表现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附录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页 |